2017年,项惠豪正式加入东阳婺剧团,开启了职业演奏生涯。在剧团里,他总是虚心地向前辈老师请教演奏技巧,前辈们也会毫无保留地把他们多年来的经验分享给他。刚入团不久,他就赶上了剧团的“百场送戏下乡”活动。“第一次下乡演出是在夏天,临时搭建的舞台被太阳晒得滚烫,演奏服穿在身上没多久就湿透了,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模糊了视线。”项惠豪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看到台下观众期待的眼神,听到熟悉的婺剧旋律响起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2021年,东阳婺剧团迎来70周年团庆,项惠豪参与了东阳婺剧团成立70周年婺剧音乐会的伴奏工作。“团庆演出很重要,台下坐着业内专家和资深戏迷,我特别紧张,生怕出错。”在团庆表演中,项惠豪接到了领奏曲目《二凡》的任务,为了确保演出万无一失,他每天除了正常排练,还会利用闲暇时间单独练习。“那段时间,我把曲目的每个细节都抠得很细,比如哪里该强奏突出剧情高潮,哪里该弱奏烘托氛围,反复琢磨如何通过唢呐的音色传递婺剧的情感。”最终,团庆演出圆满成功,项惠豪的演奏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工作之余,项惠豪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比赛中磨炼自己。他坦言,此次参加2025“凌云音乐奖”中国民族器乐比赛,离不开女友黄书瑶的支持。“比赛的信息是她先看到的,报名也是她操作的。”提及此事,项惠豪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当时距离比赛报名截止仅剩1天,起初他还有些犹豫,一来觉得时间太紧,怕来不及准备参赛曲目,二来担心会耽误剧团的日常排练,但在黄书瑶的坚持下,他们最终一起报名参赛,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惠豪和黄书瑶是在团里工作后认识的。对于他们而言,彼此既是生活里的伴侣,也是艺术道路上的同行者。日常排练时,他们会互相交流演奏心得;下乡演出时,会彼此照顾,分享演出中的趣事。有了彼此的陪伴,逐艺之路便不孤单。
除了2025“凌云音乐奖”中国民族器乐比赛,此前项惠豪还曾多次站上省级、市级民乐赛事的舞台。在他看来,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查漏补缺、突破自我的机会。2023年,项惠豪参加了“新松人才”浙江省青年演奏员大赛,在前辈老师吴铁柱的指导与帮助下,他在决赛中凭借《六字开门》取得吹奏乐B组二等奖。“比赛和日常演出不一样,演出需要配合剧情,而比赛更考验个人对曲目的理解和技巧的展现,容不得半点马虎。”项惠豪说。每一次参赛都像是一次“精准体检”,既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开阔眼界,也能在专业评委的点评中找到改进的方向。而这些在比赛中积累的经验与技巧,最终又反哺到他的婺剧演奏工作中,让他在处理婺剧曲牌时,既能坚守传统韵味,又能融入更细腻、多元的表达,让婺剧唢呐的声音更具感染力。
如今,项惠豪已成为剧团的骨干演奏员,不仅熟练掌握婺剧各种曲牌的演奏技巧,还能根据剧情需要,通过唢呐的音色变化精准表达角色情感。谈到未来,项惠豪充满期待:“我希望能把唢呐与婺剧更好地结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接下来,我会继续加强练习,提升演奏水平,为婺剧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