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江荣
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歌山镇西宅前山胡氏都会举办庙会,临近百姓纷纷赶来,俗称“赶会场”。当天,西宅前山胡氏还会在村中的“世昌堂”举行隆重的“摆茶”仪式,祭拜胡公胡则,还要表演大头舞、叠罗汉等。
胡则,字子正,永康人,生于963年八月十三,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北宋婺州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为官47年,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等十州,任尚书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权三司使(代理计相)等官职。
宋明道元年(1032),年已古稀的胡则巡察婺衢,发现此地旱灾严重,民不聊生。他向朝廷进谏,奏免婺衢两州身丁钱,获准。百姓感恩,敬之若神。胡则去世后,朝廷下旨入庙享祀。婺衢两地百姓先后建起了159座胡公庙,以永康方岩的“赫灵祠”最为知名。毛泽东赞其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
由于胡则一生为民,浙地百姓都有拜胡公的习俗。前山胡氏是胡则的弟弟胡赈的后裔,对胡则尤其敬重,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则生日都要祭拜,并在明代中期推出了以“摆茶”祭拜胡公的风俗。
据西宅村的老人传说,此俗源于北房派祖先的建议。当时族长召集各房主事者商议祭拜胡公的形式,强调胡公一生为民,造福一方,为官清廉,因此不用酒肉祭拜,最好能体现农民的心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祈求子女求学高中。于是,北房派祖先建议:“我们是不是用五谷做点艺术品,给胡公看看?胡公在朝廷里进进出出,看的是亭台楼阁,我们可以用五谷做成楼台,让胡公欣赏,这样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再用五谷做个‘魁星点斗’,保佑前山胡氏人才辈出。胡公一生清白为官,我们就不用酒祭,改用茶祭。因为茶是籽生,有多子旺福之意。一杯清茶,洁净无瑕。君子之风,淡忘得失,象征胡氏家风。”这位祖先还建议把祭拜活动定名为“摆茶”。
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村里于是召集能工巧匠设计花样,请木工、雕花匠制作模具。大家把模具领走后,就在家里关门制作,争奇竞巧。七月底,大家把作品送到祠堂,有的用芝麻做成魁星点斗,有的用糯米结成牌坊,有的用粟谷结成楼台亭阁,有的用绿豆结成六畜兴旺,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祭胡公还要表演节目,西宅村民做出了大大的“戏迷壳”,笑容可掬,套在头上,穿上绣花衣服,扮作五谷神,表演大头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时西宅已有习武的“罗汉班”,还有个永康师傅开的打铁店,据说会打制“三头铳”,村里打制了10根铳,每根同时可放3炮,整个过程齐放8次,取八月十三之意。
八月十三那天,临近的老百姓听说西宅“摆茶”祭胡公,还有大头舞、叠罗汉等表演,都纷纷到西宅赶庙会,祭拜胡公。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西宅胡氏以这种形式祭拜胡公,每五年举行一次。他们创造的这种工艺,经后人不断创新,被大家称为“米塑”。1995年东阳建县1800周年,西宅米塑应邀展出,中央电视台以专题形式向全国播出,介绍了东阳西宅的米塑传统工艺。如今,西宅米塑已列入非遗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