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旭华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他却痴书又痴艺,40多年磨炼终成传统营造界的良工大匠。近日,2021年度浙江省“百姓学习之星”评选结果揭晓,吕雄心成为金华市唯一当选者,并选送参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凭着勤学不倦,当年的小木匠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特邀导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卢宅传统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学艺改变生活,让他在烟火中谋生;学习改变命运,让他在书香中谋智。这位出生于1964年的工匠,手边和包里总是放着笔记本和钢笔,随时记录学习感悟。
博古通今
从小木匠到“土专家”
像东阳绝大多数“60后”一样,初中毕业后,吕雄心就开始学习木工技艺,从家具制作的“小木”工艺,到传统营造的“大木”工艺,他都涉及。
为了系统掌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吕雄心利用20世纪90年代义乌农村掀起旧村改造的机会,主动上门请求为村民免费拆老房子,代价就是把无用的建筑构件给他。白天,他跟着工人拆房,为拆下的构件编号;晚上,他逐一拆解构件,绘图研究。在一堆堆“破烂货”里,他找回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榫卯结构和营造技艺。随后,在长期的学以致用中,吕雄心恢复了传统的“三合土地面配比及施工”“传统屋面基层营造技艺——篦的制作及施工”等技艺,巧妙解决了古建筑修缮中的很多难题。他还在业界较早运用了“不落架修缮法”,在整体结构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更换朽坏梁架,使修缮效果更好。
一次次的历练,让吕雄心厚积薄发。他主持修缮了30多处国家级文物建筑,过手的“疑难杂症”累累可观。在修缮浦江陈氏宗祠梁柱结构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开膛剖腹”的“换心术”:对外观尚完整的梁柱,剜去里面朽烂部分,作防虫害处理后,用新料精制内芯替换。该项工程被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评为“中国古建筑优质工程”。2020年,他主持修缮了温州泰顺国保廊桥“三条桥”,成功实现了从民居修缮到桥梁修缮的跨界。
在不断的实践中,吕雄心也感受到了自身学养短板所在,便通过学习以弥补。2014年他获得了国家开放大学建筑施工管理专科学历,2017年又获得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文凭。其间,他3次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文旅部举办的传承人研修班。今年4月,他又参加浙江大学文化创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应用文创大数据开发农村市场、实现传统村落文旅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知识。
实践和理论的双重驱动,让吕雄心从小木匠蝶变成“土专家”,“特别是理论基础趋于厚实,让我能够更顺畅地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吕雄心说,古建筑随着存世年代久远,技术失传失真概率增加,因此要不断“汲古”;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又需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必须不断“通今”。总而言之,传统营造传承人必须博古通今,才能察远照迩。
诲人不倦
从进课堂到“建课堂”
从2017年以来,吕雄心进课堂的频次迅猛增加,不是进课堂学习,就是进课堂授课,在与各层次、各领域专业人群的交流互动中,不断丰富学养,走出了一条民间工艺与现代理论结合的传统营造发展路径。“很多时候修缮一幢古建筑,纯粹靠传统工艺或者现代理论,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必须两者结合。同样地,培养传统营造传承人,也必须贯通现代学院教学和传统师徒授受两大模式。”为千年非遗保留、培养更多“香火”,被他视为学习的至高目标。
早在十多年前,吕雄心就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培训模式:公司招进年轻人先把他们带到现场,手把手地指导实践。同时利用现代技术,精准而详细地标注各部件位置与尺寸、结构,让徒弟们借助图纸理解传统建筑营造口诀与规制。一年半时间,他培养出了8名年轻的建筑师。
2015年12月,吕雄心参加了原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传承人群研修班。在培训班上,他为东阳传统营造和“东阳帮”正名,引起了中央美院院长吕品晶的关注,建议他用传统营造技艺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在与央美的接触中,吕雄心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全国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于是积极对接,在各级文旅部门支持下,2017年9月,中央美院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吕雄心担任常务副站长。他在站内建立以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主要方向的实践基地,供同济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实训,他担任实训导师。从进课堂到“建课堂”,吕雄心迈出了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的关键一步。
“这个课堂不仅移不走,而且可以不断更新授课内容,灵活适应各类传承人群的学习需求。”除了培养大学生,他还和省住建厅、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开设短期培训班,培养传统营造五大工种,让民间工匠也能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央美院的支持下,工作站还成为国际交流的高地,吸引了意大利、芬兰、挪威、日本等传统营造业界专家访问。2019年,工作站承办了传统营造技艺国际对话研究活动,与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派尔·奥拉夫·费约德教授一起合作完成了“居光亭”。东阳传统营造技艺和“东阳帮”群体,由此走出中国,逐渐为世界建筑学界所瞩目。
“我是个大老粗,不会高头讲章,也不会写论文。”话虽如此,吕雄心却先后主持或参与编纂《东阳帮》《卢宅营造技艺》等文史资料专辑等书籍。而他经手的每个项目,就是他写在大地上的论文。2017年,他受邀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规程》报审稿审核会。2019年被清华大学聘为特邀导师后,参与了《中华工匠非遗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课程建设。不久前,他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课题也通过了初审。一如传统营造是他终身的事业,学习已成为他终身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