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教育 2021年08月10日

丹心育桃李 热血铸师魂

记东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俞丹丹

  □记者 张耀

  她喜欢陶行知,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自己的处世警言。自1997年入职以来,她兢兢业业,热爱学生,把自己的一生交付于青少年儿童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就是东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俞丹丹。

  愿做螺丝钉 拓垦尽芳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做一名不负家长、不负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俞丹丹对自身专业成长的自律和刻苦近乎苛刻。从一名普通的中师毕业生,到自学大专、本科,再到成为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每一段学习历程无不体现着她孜孜以求的为学态度和坚定的治学意志。

  俞丹丹曾通过全市招考考进市教育局局机关,担任教育系统团工委书记,分管全市共青团、少先队、德育等工作。其间,她积极加强团组织建设研究,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工作,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团干部”。又因在“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中成绩突出,被评为“浙江省语言文字先进个人工作者”。

  然而,出于对儿童发自内心的热爱,2012年,俞丹丹毅然放弃机关工作,重返教学一线。她说,只有跟孩子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才是踏实的,胸膛才是炽热的。多年来,她毅然坚守在儿童品德教育领域,全身心投入,做一名始终如一的德育工作者。从儿童“慢德育”研究,到特色德育课程群构建实施,她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子过河”到“精益求精”,让德育教育花开有声。

  为了给孩子创造“无边界”学习的机会,2015年,俞丹丹带领团队研发“博物馆教育”项目。面对安全管理压力大、无教材、无资金、无专业老师、无经验可鉴的艰难困境,她迎难而上,倾尽智慧和勇气把学生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开发出了“我爱红土地”“腾飞吧,东阳龙”“东阳教育前世今生”等系列博物馆校本教材,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的点赞。如今,“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已成为市博物馆品牌,闻名省内。

  做大教育,育未来人。近年来,俞丹丹跋山涉水,协助市相关部门开发了“红领巾走东阳”“城乡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等系列地方研学课程,联合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参与校园欺凌等危机干预工作。

  作为金华市青联委员,俞丹丹还利用一切机会为教育及青少年儿童关爱和保护发声。多家市级媒体对她进行过人物专访,她也在相关报刊上发表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等文章。此外,她还赴四川理县,协助做好“三方四地”教育扶贫工作。

  被称“暖心妈” 担当在心头

  作为省“送教下乡”专家组成员、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金华“好家风”导师、东阳因爱家庭教育引航站副主任,俞丹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热心于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偏差及心理危机干预。

  数年来,俞丹丹心理个案辅导时间达近千小时,百余名孩子和家庭走出亲子关系破裂困境,数十名有着自残、自杀倾向,甚至重度抑郁的孩子,在她无私帮助下重返校园。家长和受助孩子常感恩其大爱,亲切地称她为“暖心的俞妈妈”。

  为帮助更多家庭,2018年,俞丹丹在我市率先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学院,开设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家庭教育类服务信息,每月组织各类家庭教育线下活动。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该家庭教育研究学院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父母学校”和“东阳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浙江教育报》《东阳日报》等媒体还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

  此外,家教院研究成果不但在金华推广,还登上长三角大舞台作典型发言。与此同时,家教院的每日分享也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吉林、山西、云南、河北、四川等近10个省市同步推送,让数万家庭和孩子受益。

  一朝入师门 一生绿叶情

  24年,弹指一挥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改变不了一个教育人坚定的教育理想。

  任班主任10余年,俞丹丹年年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上门家访,为每位孩子整理好《家访日志》;她曾一次次自费到杭州医院,一次次向社会募捐,只为帮助患白血病的孩子能够早日返回校园;为聋哑、生活困难等孩子圆梦,更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回首那段“学区教研员、学校教导主任、班级班主任”一人三岗的日子,这位“拼命三郎”没有丝毫抱怨,反倒感谢工作带给她更多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并让她对教育这份良心事业有了更多的坚定。“老黄牛”也好,“孺子牛”也罢,俞丹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既为教育人,誓铸教育魂。

  旗帜飞扬书写忠诚,许党报国勇于担当。俞丹丹说,此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光和爱的使者,永怀赤诚之心,传承信仰之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承办单位:东阳日报社| 声明:东阳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79-86611000| 投稿邮箱:zjdyrb@qq.com| 广告合作:0579-86691586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