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横城义塾之名源于“横城”地名。但在历史上,横城是一片区域而非村庄。
“横城之名来历,最初是因为南溪。”洗马塘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蒋文明翻开宗谱,里面清晰记载:“南溪为溪,源于西岘南麓之天井,自东向南,因称南溪。横城为城,乃南溪之堤坝横亘如城,因称横城。”发源于西岘峰南麓天井的南溪,从东向南流淌,溪道两侧的堤坝,厚实如城墙,因此有横城之称。沿溪有感山、鹤岩、黄金坞等胜迹。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横城是一片广袤的区域,大致范围东起潘坞,南至安儒,西至上朱。蒋氏迁居此地后,随着人口繁衍,将聚居地划分为上宅、中宅、下宅,其中上宅就是洗马塘自然村一带。
蒋氏发族于河南弋阳,至四十七世蒋横助刘秀创立东汉。蒋横后遭诬陷,其第九子蒋澄率族南下,后裔居于仙居介溪。唐代,蒋澄一支裔孙从仙居迁至东阳怀德乡高沙,即现今的画水镇陆宅村一带。宋代,第七世蒋仁山看到此地后依岘峰、前挹南溪,古木苍松,茂林修竹,得天地山川之灵美,于是在此定居。
这片区域后来又有贾氏居住。在两大家族的经营下,逐渐形成了“溪上有街,街上有市”的繁华之境,陆续又吸引了杜、潘、乔、杨、沈、李等诸姓加入。杜氏、潘氏后来迁居附近村庄,但在修谱、做戏时仍以“横城杜氏”“横城潘氏”自称。
元至正十七年(1375)二月,括苍饥民起义,波及东阳。蒋伯康兄弟召集村民组建民团以自我防卫,沿南溪从东南角至西南隅筑起长达百几十丈的围墙,沿墙用枣木搭起六角寨。在鹤岩左边建造“依山桥”以供村民往来,桥头与村庄的东北隅、西南隅,各建造哨楼1间,白天开启供商贸往来,夜晚关闭以防盗贼。溪上设置了闸门,蓄水形成壕沟,防止外界窥视。再在西南隅从北往西建起高墙,高14尺,下部宽7尺,上部宽4尺,用削尖的竹子覆盖;城墙上面和下面都堆满石头,用于平时训练。一时间,整个村庄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明正统七年(1442),生长于横城的杨敬臣曾作《南溪盛衰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当年为了练兵备战,蒋伯康大量购买马匹,每天训练结束后,就在村中大塘边洗刷马匹,这口占地20多亩的池塘因此被称为洗马塘,清末称厉马塘。”年已八旬的退休教师蒋德鱼说,蒋伯康就是横城义塾的第四代创办者。这座义塾由蒋伯康的曾祖父蒋沐始建,位于洗马塘之畔的塘头住宅西面,计有房屋40间,包括大厅1座、左右斋舍12幢。现已被列为东阳市级文保单位的怡和堂,就是当年义塾大厅的遗存。“从这个角度来说,横城义塾是洗马塘自然村的文化标识。”蒋德鱼特意提及,蒋沐虽居于上宅塘头,但义塾以横城冠名,《东阳市志》主编王庸华为此在2014年《晋陵洗马塘蒋氏宗谱》的序言里高度评价:“义塾不以一村一氏命名,而以地域‘横城’之名为名,反映了蒋沐的义举初衷,也反映了蒋沐其人的胸怀和思想境界。”一个“义”字,点出蒋氏家族的“豪横”所在——摒弃一宅一族之念,将氏族精神融入地域文化,融入社会,成为东阳人文精神和婺地“小邹鲁”极具代表性的物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