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大家 2021年09月22日

拜月亮

  □蒋永兴

  这是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一个曾经风行家家户户的民俗,一个已经销声匿迹的民俗。

  是什么呀?拜月亮!

  40岁以上的人或许还有记忆,因为小时候都拜过月亮。少于40岁的人,恐怕就是一头雾水了。

  让我们来重拾儿时的记忆吧。

  拜月亮只能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当天。如果下雨,拜月亮也就泡汤了。具体的拜月时间,要看月亮什么时候升起。用画水地区的方言说,月亮上来了,才好拜,才能拜。

  还记得小时候饿着肚子,伸长了脖子,盼望月亮升起的情景吗?

  拜月亮必须在室外。有庭院的就在庭院里,没有庭院的就在家门口的道路上。总之一句话,拜月亮是露天仪式。

  拜月亮时,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具备的:一是月饼,二是“月亮”。

  现在的小年轻没有见过这种“月亮”,不知其为何物。说白了,就是一个面饼,是把白糖加热融化后,加在面粉里揉,再用圆口的模具切割成的面食。“月亮”与面饼的区别在于,“月亮”上有食用色素绘的画面,所绘一般是“嫦娥奔月”“三英战吕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黄田畈供销社糕点厂当年生产的“月亮”都是一个叫周光治的人所绘。他不仅出手快,而且画得很不错。村里的老人如旭光自然村的许庆贤不仅记忆犹新,而且津津乐道。

  1960年,15岁的许庆贤进入黄田畈供销社糕饼店当了学徒工,师傅是义乌塔山下村的丁文宝,职工还有本村的蒋银和。芙蓉糕、绿豆糕、麻饼、烧饼、回茴……三个人一年四季什么都做,什么应季做什么,什么畅销就做什么。每年端午节过后,就集中力量做月饼了。做了40年的糕点后,2000年许庆贤从千祥供销社退休。40年间,他多次被评为东阳县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参加东阳和金华市的糕点制作大赛,多次获得第一名和一等奖。退休后,放不下老行当的他,每年中秋节前两个月就在家里做月饼销售,连义乌佛堂一带都有人过来购买。后来,许庆贤让女儿、女婿接班做了传承人。小两口做月饼忙不过来时,许庆贤和妻子陈宝仙就前去帮忙。

  许庆贤每年都会做几个大大小小的“月亮”,放在店里招徕顾客。这“月亮”,大如米筛,小如碗口。许庆贤说,小碗口大小的“月亮”,20世纪60年代售价是每个5分钱,而月饼是3分钱一个。那个时候,好多人家里条件有限,一筒10个月饼要拆零卖,家里孩子多的只能掰块分享。“月亮”则是切成片,大家都有份。

  拜月亮时,一般的农家都是端一条“骨牌凳”到室外,再拿一把米筛用于放供品。把“月亮”放正中,月饼围着“月亮”放。当然也有大户人家把八仙桌抬出来放,所用祭品也就不限于“月亮”和月饼了。正是毛芋、红豆、乌豇豆收获的季节,有条件的家庭会买块肉来煮毛芋,煮乌豇豆饭,还会宰鸡杀鸭,供上水果还有老酒。

  皓月当空,在银色的月光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大人把香点燃,然后分给各人,朝着月亮的方向,三磕三拜,念念有词,众人各自默默许愿……

  拜月亮古已有之。在传统农耕时代,农事和季节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中秋是丰收的黄金季节,农民辛辛苦苦,终于等到收获,于是家家户户都设酒备菜庆丰收,答谢神祇的护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拜月亮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进步,许多民间风俗发生演变,拜月亮也随之销声匿迹。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共东阳市委机关报| 声明:东阳日报社©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579-86611000 86091660 89301002| 投稿邮箱:zjdyrb@qq.com| 广告合作:0579-86691586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