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在加班中。
□记者 王潇
本报讯 16日晚上8点30分,市疾控中心3楼流调办公室灯火通明,加班已然成为流调队员们的常态。
“14日晚上这笔消费是在哪个地点?”“25.9元的这笔微信转账是外卖吗?”“消费者是您本人吗?”当晚,记者到达流调办公室时,传防科负责人吴爱兰正在根据流调对象的消费记录,询问其行程轨迹。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振华告诉记者,目前流调队员共30人左右,除了负责消杀和核酸检测的人员,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员基本都被调过来支援。传防科副科长陈康当天身体不适依然坚守岗位,队员黄屹鹏熬了一个通宵,下午稍作休息后,立刻又赶来帮忙。
“我们一般每晚安排3名队员轮值,但最近几天工作量非常大,3名队员根本来不及。为了跑赢病毒,尽早将风险人员排查出来进行管控,队员们无论是否轮值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忙,经常加班到凌晨,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吴爱兰说。
由于流调名单下发时间不确定,值班的队员即使睡觉也不踏实,生怕错过信息,没有及时开展调查。13日凌晨1点26分,一批流调数据突然下发,刚休息不久的队员们立刻起身,赶到单位与值班人员一起开展调查,忙碌到早上7点22分才结束。连轴转的工作让流调队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前一晚大家用泡面充饥,第二天晚上又靠一点饼干、蛋糕填饱肚子,咖啡成了办公室人手一杯的必备饮品。
被问及前一晚是如何休息的,队员徐悦辰指了指放在办公桌旁的折叠床。虽然并不在值班名单内,但他主动留下来帮忙,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多。刚休息了3个小时,新的流调名单又来了,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了方便市民及时添加微信发送轨迹信息,流调队员通常使用工作手机进行电话流调,电话被拒接或被误认为是骚扰诈骗电话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天下午我打电话去调查,对方坚持说我是骗子,连地址都不肯提供。”陈康苦笑着说。另一名队员也表示,一名流调对象接通第一个电话后就一直拒接,“我们一共打了12次都没有打通,最后还是发短信告知他不配合流调的后果,他才接听电话。”
电话被频频拒接对流调效率影响很大,队员们只能反复耐心地向流调对象说明身份,或者求助于属地公安部门,说服流调对象配合。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市民在接到流调电话时不要慌张,积极配合流调人员核实相关信息,仔细回顾近期行程,如实相告,以便于流调人员能追踪到传染源,发现潜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为后续的人员管控、防疫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流调工作人员不会询问财产等与疾病传播不相关的问题,所有的流调工作均不涉及“抗疫药品”推销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