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江苏省武警部队的一员。唱军歌是日常训练的一部分,我嗓门洪亮,每次拉歌比赛都冲在前头,成了连队里的“金嗓子”。当时从未想过,这副好嗓子会成为我踏入曲艺事业的“敲门砖”。
2003年,横店演出放映公司招聘放映员,招聘工作本已结束,新员工培训即将启动。然而,培训开始的前一晚,一名已被录取的人员临时放弃,机缘巧合下,我获得了面试邀约。凭借在部队积累的文艺功底,我得到面试官认可,顺利通过面试。次日,我便加入培训队伍,也因此结识了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吴洵梅老师。
虽然从事的是放映员工作,但每场电影放映前,我们都会利用十几分钟,用东阳道情、三句半、快板等传统曲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朗朗上口的唱词、诙谐生动的表演,将惠民政策、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把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表达。由此,我与东阳道情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征程。
2004年,我正式拜入吴洵梅老师门下,系统学习东阳道情。起初接触这门民间艺术时,我心里满是抵触——在老一辈的记忆里,它与盲人拄着竹杖、背着渔鼓走街串巷乞讨的画面捆绑在一起。当师傅让我握住渔鼓时,指尖仿佛触到某种难以言喻的羞愧:一个健壮的年轻人,竟要学一门曾用来讨生活的手艺,这让我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
但为了工作和生活,我坚持了下来。慢慢发现,唱道情无需过多道具与服饰,也不拘场所与时间,一段竹筒、两根竹片,就能奏出婉转铿锵的韵律。“一人一台戏,大小角色都自己”,东阳道情原是历史悠久、土生土长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于是,我放下心中的成见,开始认真跟着师傅学唱道情,渐渐将它变成了自己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