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一道不确定性的迷墙充满了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初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小城”,并非单纯的虚幻世界。它和现实世界就像互为表里,小城是我们在面对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时想逃入的地方,它被一堵坚硬的高高的围墙围住。在《挪威的森林》一书中,男主人公对自己有一段描述,大意是自己的心外包有一层硬壳。墙与这硬壳不是很像吗?当人们进入小城时,必须将影子从本体上剥离出去,囚禁在另一个地方。被剥离的影子则会一天天消瘦,最后死亡,而失去影子的人,再也不能离开这座荒诞的小城了。这何尝不是对人的心理的一种具象描写。
对于自己的人生状态,人们或许怎么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如此行事?为什么这里总是这样狂风大作?一次又一次地追问自己,当然,不会有回答。
但是,难道遭受过分离和痛苦,就要竖起高高的心墙吗?书中当“我”想要离开小城,一名少年对“我”说:
“防止坠落的方法,恐怕是找不到的吧。不过,让他不至于殒命的方法,倒也不是没有。”
“比如说是怎么样的?”
“那就是,信任。”
“信任什么?”
“信任地面上会有人接住你,从心底信任他,毫无保留,毫无条件。”
也许,当我们处于恍惚状态的时候,现实与意识是重叠在一起的,是混乱的、分不开的。而当你将自己一味地封锁在墙里,现实里的幸福和温暖就会被忽略。当心被高墙封锁,墙里的生活再贫苦再朴素都不会觉得痛苦,因为那里有关于一切美好的幻影,而再美好也只不过是幻影。换句话说,只有经历过现实才会有梦境,只有遭受过痛苦才会爱,我们不能因为深爱的人离去就将自己完完全全地封闭起来,而是要走出这座小城,继续信任,继续爱。
妈妈常向我提及一句话:不停地试炼,不死的爱。
□吕端伊
书中在一开始描写了一段青春恋情,18岁的“我”和一名17岁的姑娘相恋,姑娘对“我”说,真实的她在一座小城里,让“我”去这座小城当一个“读梦人”,这样她才会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于是“我”进入了小城,但这真是好事吗?现实世界的“她”又突然与“我”断开了联系,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在“我”的世界里。这或许是在告诫人们,人生中重大的事情,大都发生在我们不曾预料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