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清泉酿清酒 2025年06月25日  

  高品质的水源是酿出美酒的关键,何况错认水酒色要清澈如水,其用水自然十分考究。东阳酒“东邑水源,多出山陬”,宋代田锡所著的《曲本草》中也有“东阳酒其水最佳,秤之重于它水”的记载。陆游在《石洞新酿》诗后自注“桂林瑞露,得名甚盛。岐山橐泉,价寇秦蜀,然失之太劲,皆不可望石洞者也。石洞之泉制酒最清冽,故放翁有取焉”。这是对石洞酒(错认水)用水的直接赞赏。明代李时珍把处州的金盆露、淮南的绿豆酒、江西的麻姑酒、金陵的瓶酒、山东的秋露白等酒与东阳酒作了对比,称其香其色都不及东阳酒,主要原因“是以其水不及之故”。

  元至正八年(1348),以纯松烟制墨而获职的朱万初出佐帅幕南海,转丞东阳县。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为之送行,赋诗一首:“延阁晨趋接佩声,又纡朱绂向江城。丹心要似东阳水,酿作官壶彻底清。”虞集希望朱万初能像东阳水一样,内心纯净无瑕,为官公正廉洁,如同酿造出的官壶酒一般彻底清澈,不染尘埃。这自然是对朱万初个人品质的期许,不过,我们应看到东阳清澈的水对酿造东阳酒的重要意义。虞集对东阳和东阳酒是非常熟悉的,他在序文中还为东阳因酒名太盛而被掩盖文物声名而抱不平:“东阳文物之邑,俗第以名酒归之,岂其山川之望哉!”

  朱万初在东阳县任上不见记载,不过,明人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上记其后来任光泽县尹时,“政浃民和,时致嘉瑞”,可以推测其在东阳时也是一名清官。

  其实,早在北宋时,东阳知县强至在《送知府余少卿》中就已经提到“朝野清风五十年,更留政绩与民传。全家只饮东阳水,自古无如太守贤”,诗中借范柏年“廉泉让水”的典故,以“饮东阳水”喻官员廉政。

  东阳酒三白,除了水白,还要米白、曲白。东阳酒的原料首先是糯米。《本草纲目》记述:“汉赐丞相上尊酒,糯为上,稷为次,粟为下。”而东阳酒“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东阳糯米有平头、黄壳、黑嘴、红皮、黄芒、乌节、胭脂、瓜子、白羊、革鞋等品种,“皆性软而粘,用以造酒及作果饼甚佳,平头尤尚。”造曲的蓼草“大者开花入药。小则随处皆有。伏月采之,浸造酒曲,较他处特胜。皆自生。”明代高濂所著的《命典》载东阳酒曲方“白面一百斤、桃仁三斤、杏仁三斤、草乌一斤、乌头三斤(去皮可减半)、绿豆五升煮、木香四两、官桂八两、辣蓼十斤水浸七日、沥母藤十斤、苍耳草十斤,二桑叶包同蓼草三味,入锅蒸煮绿豆。每石米内放曲十斤,多则不妙”,其中多种药材也如蓼草一样是本地所产。如今,东阳酒曲还加有白术、桑叶、莲花、桃仁、苍耳、草乌、绿豆、淡竹叶、甜瓜、沥母藤等十多味药。东阳是药材之乡,酒曲中的大部分药材均出于本地。《事林广记》载有东阳酒酿法,说其曲也用药。

  综合雍正《浙江通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道光《东阳县志》,清初东阳酒还有“皮粉合造之曲名常酒;又一种人家所造浸米或至一二十日,米臭即酒益香,曲以诸花及稻苗露为之,名花露,香味极美;又有重之以椒者,谓之真珠酒;皆不益人。别种为白酒,夏秋间造,随时食之”。

  不过,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所载东阳酒酿法,到了清代已经“绝无,惟用麸曲、蓼汁拌造,假其辛辣之力。俗人因其水好,竞造酒,味虽少酸,一种清香远达,入门就闻。好事者清水和麸曲造,曲米多水少,其味辛而不厉,美而不甜,色复金黄,莹彻天香,风味奇绝。此皆水土之美故也。”清代开始,东阳酒已不采用宋元酿造方法,酒色也呈金黄色。不过,东阳酒其实还有多种。唐宋时东阳产的红曲酒被称为真珠红,如唐代李贺在《将进酒》一诗中有“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的描述,李白诗中“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兰陵美酒”也应该是真珠酒一类。真珠酒后指重酿的红曲酒,明初兴起的金华寿生酒即此类。元代画家朱德润收到王止善、徐复初送来的东阳酒“琥珀潋滟浮春光”,也应该是红曲陈酒。花露酒的品种则更多,明代屠隆到东阳安文(今属磐安)时还喝过土人酿造的松花酒,应该是采松花酿制的花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