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溪古塔 2025年02月27日  

  □记者 马歆晨

  古人认为,文字蕴含着生命,字纸是有灵性的,不能随意丢弃。因此,人们把废弃的字纸收集起来集中焚烧,让文字在青烟中回归天地,“惜字塔”因此而诞生。

  在马宅镇宅溪村柏里自然村入口处,就有这么一座“惜字塔”。资料显示,该塔建于清代,高约2米,方形须弥式基座,四角立有四柱。石塔为双层,正面上层雕刻着“太极归无极”“先知觉后知”,横批为“经天纬地”;下层雕刻着“点化斯文归大造”“搜罗故纸付洪钧”,横批为“所过者化”。在古人的认知中,文字具有“经天纬地”的能量,焚烧既是净化,亦是让文字“魂归洪钧”。

  “长辈总说,有字的纸不能乱烧,要扔进纸炉里,这是代代相传的规矩。”76岁的村民陈义庆回忆,这种传统在该村延续了数百年,他上小学时,石塔仍在使用。“小时候顽皮,对这个东西很好奇,有一次从开口处钻进去看,沾了满头灰,还被祖父拎过来向纸炉里的字纸灰道歉。”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早年间,石塔旁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河水从塔前绕过,向西而去,故此处又被称为“水口”。石塔与周围的樟树林、庙宇一道,构成了村庄西面的防风屏障。樟树枝干上细密的纹路被称为“纹樟”,谐音“文章”,寓意着为村里人带来文运,令科举兴旺。

  如今,石塔与身后的樟树相伴,成了村庄的地标,指引着归家的方向,进村的人远远就能望见这座塔。“看到塔就有了回家的真实感。”村民陈东法说,“塔的位置一直没有变,但塔上的塔刹是我们后加的。2008年拓宽村道时,大家不约而同为这座塔留足了空间,并为它修建了台阶。”2018年6月6日,石塔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点,并被命名为宅溪古塔。

  夕阳西下,余晖为石塔镀上了金边,塔顶新修的圆顶塔刹与旧构件咬合出时光的齿痕。在字纸被随意扔进垃圾桶的今天,这座石砌的“文明回收站”依然矗立在村头,默默诉说着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