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岘山奇 芙蓉沐秋雨” 印 记 2025年01月15日  

  印者,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见印,见信。故古之士人必有印。所谓“诚信”,本义亦出于此。人无信,何以立?“印记”专栏,谓以印刻画东阳人文也。

  北宋嘉祐八年(1063)进士,东阳城内人倪记得诗《岘山揽胜》:“我爱岘山奇,芙蓉沐秋雨。分明翠屏风,掩映新院宇。高登豁心目,静坐俨宾主。何时造绝,凌云一远举。”

  诗中写的岘山,应该就是指现在东城的南山。这是一片由东岘峰至西岘峰连绵而成的区域,实际上,这片区域里并没有哪座山叫做“岘山”或“南山”。

  透过《岘山揽胜》一诗,我们依稀看见:962年前,倪记先生在岘山遇雨,被雨中的芙蓉花所惊艳,情不自禁写下“我爱岘山奇,芙蓉沐秋雨”的诗句。文学理论有个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现在的读者诸君进入岘山揽胜,会被什么样的景致特别惊艳到呢。

  我爱岘山奇

  芙蓉沐秋雨

  这里选取“我爱岘山奇”“芙蓉沐秋雨”两句,分别刻制了朱文、白文两方印。

  假如对篆刻风格流派、篆刻名家方面有所了解,就可以看出来,这两方印取法的是邓散木先生的印——这也是1983年我初学篆刻阶段临刻得最多的一路印。因为那个时候所能找到的学习资料极少,对我来说,邓散木著的《篆刻学》,是当时学篆刻唯一的参考资料。

  随着学习的深入,1984年,浙江师范大学爱好篆刻的学生们聚在一起,成立了“芙蓉印社”,聘请当时年近70岁的毕民望先生为指导老师。令人惊喜和意外的是,毕民望先生竟然是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入室弟子。不经意间,芙蓉印社的社员们就成了邓散木先生的再传门生。

  说来惭愧,如今40年过去,当年学刻毕先生、邓先生这路印的同学们,如今都走进了百花齐放的新世界,已经找不到坚守者,令人唏嘘。值此印记“专栏”第二期备稿之际,特取法与两位先生一脉相承的印风,刻了如题这样两方印,以缅怀恩师,不忘师恩。

  陈林旭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