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昔日中央红军走过的路,10月22日,我们来到距离脚山铺十几公里的大坪渡口,这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的第一个渡口。
江宽水阔,静水流深。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此首先突破湘江,继而红一军团控制了从界首到屏山的所有湘江渡口。12月1日,在夜色的掩护下,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终于分别从大坪、界首、凤凰嘴和屏山渡过湘江,实现了浴火重生。
周边村民讲述,当年红军渡过湘江时,国民党派出飞机,疯狂投弹,战后村民捡到的弹壳有手腕那般粗。牺牲的红军将士流淌的鲜血,把湘江水都染红了。村民们自发划着竹筏,将红军遗体拖回岸上掩埋,还有无数红军将士永远沉睡在湘江冰冷的水底,“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是忠烈骨”就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离开大坪渡口,我们又来到位于全州县两河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湘桂古道(全州段)。
在这场关系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转折之战中,湘桂古道沿途就是主战场,为东阳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题匾的张爱萍将军就在这里参加了湘江战役。2005年,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启用前夕,当他把题词交给重走红军长征路并指导建设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的经济日报社著名记者罗开富时,嘱托要宣传好红军长征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
用石子铺成的古道逼仄崎岖,两侧层峦叠嶂、杂草丛生,五福亭、古岭头遗址、板塘村耳木洞等红军战士牺牲处分布其间。“你看前面的小亭子就是五福亭,当年红军经过时就曾在亭子里休息,有部分伤兵在这里得到救护,更多红军战士则牺牲在这里。”陪同采访的全州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唐小军说。
“湘桂古道红军路,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烈士身,一草一木一英魂。”一首《血色湘江》,道不尽湘江战役在全州留下的血色记忆。
牺牲如此惨烈,这支坚毅的队伍却没有溃散,心中的信仰让他们斗志更强、行动更坚定。
脚下的湘桂古道,红军留下的足迹与今人的足履接触,传递着绵绵不绝的红色力量。
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历史,在湘江拐弯,把一个巨大的问号留给了红军将士,也让我们的党从绝境中思考觉醒,再次走向重生。
驻足湘江之畔,凭吊红军英魂,我们的心头也萦绕着一个问号: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
2021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说:“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湘桂古道全州段
红军战士曾在五福亭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