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 两地共铭红军魂 2024年11月14日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是很多人打卡广西全州的第一站。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这里。纪念园坐落的地方,就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旧址。

  9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故事仍在传颂。

  走进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一组长80米、高7米的“红军魂”大型浮雕迎面矗立:背着大刀、握着枪支、牵着马匹的红军将士奋勇向前,脚下是用船只搭成的浮桥,江水被炮弹炸出阵阵水柱。前来这里瞻仰凭吊的群众络绎不绝。

  “红军转移时携带着大量辎重,武器配备简陋落后,面对的则是数倍于他们的装备精良的敌人。”纪念馆馆长周运良的讲解,翻开了这段悲壮的红色往事:1934年,红军从湖南道县出发,强渡湘江时,敌军已形成一个“口袋”,试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的电文,红军战士于是冒着枪林弹雨,用生命与鲜血打开一条通路。其中,脚山铺阻击战是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战斗最趋白热化的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红一军团完成了拦截湘军南下封锁渡江通道的战略目标,率军而战的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却多处负伤,腿部被子弹打穿。当敌人逼近时,不愿当俘虏的易荡平将子弹射向了自己,把生命定格在了26岁,成为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红军将领。

  “作为后辈,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曾祖父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易荡平烈士的曾孙女聂琳曾发出如此感慨,“我想,答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油画《陈树湘》是纪念馆的标志性IP。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在这幅油画前驻足凝视良久。画面中,身负重伤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画作背后的历史让人摧肝裂胆:这个躺在担架上的年轻人,悄悄揭开衣服,撕开绷带,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扯断了肠子,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挂在长沙城门上示众。头颅正对着一条小街,街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里,躺着他多病的母亲。陈树湘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与母亲的诀别。

  经历此役,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三十四师数千子弟兵几乎全军覆没,但其留下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存天地,激励后人。

  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仗,锤炼出了一大批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175位中将、802位少将,其中有7位元帅、6位大将、32位上将、100位中将、401位少将参加了湘江战役。

  自2019年9月12日开园以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已接待游客、研学团队等900多万人次,成为红色旅游胜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距离全州1200公里的浙江东阳横店,也有一座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建成的特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这里复原了40余处中央红军长征历程的场景,湘江战役就是其中一处重要节点。为了高度还原这段历史,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特地从广西购买了一批红军长征时休憩过的老屋,运到东阳后请人修缮,传神地打造出了“湘江码头”节点,让无数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永记国殇,永铭忠魂。

  湘江水,红军血,中国魂。

  立于纪念馆内的“红军魂”浮雕之前,仿佛能感受到融入巨石之内的红军英烈不朽之魂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这场令山河失色、天地震撼的生死血战中,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筑成了共和国的不屈脊梁,成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的油画《陈树湘》

  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内的“湘江码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