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中国传统书房
建构当代书房家居
2024年07月24日  

  书房,被中国传统文人称为“书斋”。传统的中国书房是什么样子的?

  斋,意即戒,洁净也。吴腾飞认为,书房空间不须大,室不盈丈而气象万千;书房器物无须多,布局精妙而尽显和谐之美,仅需“一案、一椅、一架、一几、一屏、一榻”而已。

  案即书桌,作为书房主角,明人文震亨理想中的书桌“中心取阔大,四周镶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则其制自古”。这类书桌中间面板阔大,四边镶嵌半寸宽的边抹,桌腿必须细不能粗,而且不能太高,这样的形制才有古意。但在吴腾飞看来,书桌阔大的面板如果用独板或者拼板制作,就显得流俗了。

  “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自明清以来就受到欧美上流社会追捧,大量红木家具流失海外,它们打动人心的不仅是优雅的造型,更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榫卯结构工艺。”在研究了上百种榫卯结构后,吴腾飞历时两年研制出了“万榫桌”,用12800个榫卯结构,借助160000个连接点,组装成一张板足平头案。“当你掌握了榫卯结构的精髓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个性化的榫卯结构,以此组成不同的纹样。”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用两种色泽的硬木制成,形成了对比鲜明的双“F”图案,既传统又时尚,让人见识到中国“积木”聚沙成塔、技以载道的内涵。

  同样运用榫卯结构的,还有以竹丝镶嵌技艺制成的天花板和护墙板。数万根竹条镶嵌咬合成日字纹,再组成空灵的田字纹,令整个空间雅致华美。

  书案是书房当仁莫让的中心点,但真正的“王者”是与之配套的椅子,其决定了主人在书房停留的时长,且深度塑造着使用者的状态。现身于卢浮宫内的这把“中国圈椅”,打破了人们对椅子的传统印象,坚韧的木材经过独出心裁的加工后,犹如一根柔软的飘带,一圈圈地缠绕着盘旋而上。它让你想起中国戏曲中打转的水袖——绕袖,又让人想起沿着美女脚踝攀缘而上的罗马鞋带子……其实,它的灵感源头,却是唐代书僧怀素的草书线条。借由这把椅子,吴腾飞定格了书法瞬间的动态,尤其是向上轻翘的扶手,犹如书法中收笔的最后一捺,一波三折,仿佛将绕梁不止的音符具象化在眼前。

  将中国传统椅子中规中矩的框架,演绎成狂放不羁的线条艺术,吴腾飞的家具设计已然脱离了传统造型的羁绊。“它是一把椅子,更是一件艺术品。”诺贝尔可持续基金会主席Peter Nobel在展览上体验了“中国圈椅”后,对其丝滑的造型与舒适的体感赞不绝口。

  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服务当代却引领当代,这正是东阳木雕家居作为传统工艺的价值旨归。

  以《中国书房》为展览主体,吴腾飞还借此表达对当代生活的一种诉求:“不可否认,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书房,在当代生活中却沦落为鸡肋,很多家庭都忽略了保留一个房间作为书房。”究其原因,吴腾飞认为不能单纯归因于现代人对阅读的疏离,而是现在的书房家具或者体量过大,不适合小型居室空间;或者一味仿古,不符合现代居家风格。通过对传统书房空间和家具关系的解构,他重新建构了基于当代生活需求的书房家居,让当代中国家具在与现代空间更加自洽的同时,回归“世界语”的定位,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