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于所得“春生万物”
非遗融合焕新旧制
2024年07月24日  

  中国传统家具的实用、审美、教化等功能,一直让全世界的爱好者们醉心解码,一次次为“器以载道”的核心旨要赋魅。道可道,非常道。在吴腾飞眼中,中国传统家具承载之“道”千千万,但万法归一,最终直指——天人合一,即社会之人与自然之材的和谐融洽。

  中国传统书房的场域氛围,无疑是庄重静雅的。吴腾飞一直思考着这种场域的变革,其途径就是通过家具的“转型”,在承袭中国传统书房功能的同时,焕新家具面貌,密切书房与人类的关系,让书房回归现代生活。

  书架或者书柜,也是古代书房的必备重器。但在远涉重洋而至的《中国书房》中,不见这两者的身影,只有3株绿、黄、蓝相间的“植物”,向上伸展的枝桠托举着花朵状的盘子,犹如汉代十五连枝扶桑青铜宫灯的现代版,而它实际的身份是博古架。不同于古代书房博古架具有的隔断作用,这件被吴腾飞称为“春生万物”的博古架,只占据书房小小一角,却以突出的装饰性,彰显着强大的情绪价值。“这向上生长的枝干,尽情绽放的花朵,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天啊!”2024年的春天,中国家具行业却陷于冰河期,吴腾飞漫步东阳江畔,抬头忽见灼灼花树,热衷于在书房里放满绿植的他,瞬间有了把这棵花树化为家具永久陪伴的想法。

  在历经数十次的设计打样后,最终有了这棵以三色枝干组成的“花树”。对它的创作,让吴腾飞体验了从红木到高分子材料的跨界。高度抽象却又高度神似的枝干和花朵,枝干上高度仿生的蝉,演绎着造型和材料的融合,更赋予了这件作品强烈的现代感。

  “春”系列也由此诞生,包含一架、一榻。中国传统书房中的榻,其实就是一条长凳。在《中国书房》里,它被保留了强大的功能内核,但在形式上焕然一新:羊毛毡包面、实木腿足,背部则是数朵硕大的“绣球花”。这种将家具构件艺术化的手段,同样源于春天的一场花事。将几榻、椅子上硬朗规整的靠背化为繁花,成功“抹去”了世人对靠背构件固有的印象,却依然保留着浓烈的中国风,又因其现代形式而拥有了国际范。

  兼具中国风和国际范,正是《中国书房》的显著特征。它是中国非遗经过当代设计转化后的成果。木雕、竹编、传统家具(榫卯结构工艺)、大漆、绢花,在这场展览中,吴腾飞融合了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寓意“无尽夏”的“绣球花”,就运用了绢花制作技艺。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花卉象征着高贵优雅,寓意着家庭团圆美好,绿色绣球花更因其承载的希望和忠贞之意,频频出现在婚礼中。借用这种花语,吴腾飞为中国家具找到了和谐沟通表达的媒介。

  大漆在当代中国家具制作中早已被高高搁置。这种小众的技艺,有着五色相叠、粲然成纹的魅力,被用于“万榫案”之上,形成了令人惊艳的犀皮漆案。绿色漆面上的黑色圆点状如松鳞,低调内敛。置于边上的红底金纹花几,又张扬着富丽华美的格调。与书案配套的“上汐椅”,则在棕色底漆上加入金粉,经重重打埝后,形成行云流水的虎皮纹路。不像传统大漆,漆工对最终成品的面貌了然于心,犀皮漆在经过披灰、裱布、髹涂、打埝等工序后,最终呈现的花纹,犹如开盲盒那般神秘莫测。这份高贵的神秘感,显然更易引发老外的激动。“这张桌子很神奇,非常素雅,设计如丝绸般纯净,图案很有张力。”大漆光洁细腻的触感、斑斓变幻的纹样,诱发了法国设计学院主席Anne-Marie SAGUEIL的连声赞叹,“我特别喜欢这里历史与未来的永恒交汇,我们真的从历史走向了现代。”

  欣于所得,快然自足。置身于这间春意充盈的书房里,满目生机,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