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 2024年04月24日  

  □卢晓倩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我家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貌。坐落于浙中地区的家乡,青山环绕,碧水蓝天,风景怡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出了一方美食。家乡美食繁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传统风味小吃——上卢馄饨。

  上卢,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村庄,也是集市所在地。每天早晨,村民们便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以及米面等来售卖。而四邻八乡的居民也会早早起床,赶来这里购买新鲜的食材和日常所需,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这喧嚣的集市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一排馄饨老铺,四周总飘散着馄饨的香味,而这味道自孩提时代起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家乡的馄饨用料讲究,选用上好五花肉,精多肥少,软硬适中。制作馅料时,先将剁好的猪肉与盐、姜、蒜、料酒混合,再拌入鸡蛋增加口感。把调好的馅料搁在薄薄的面皮上,轻轻一捏,就做成了一只精巧的馄饨。店家包馄饨的动作熟练轻巧,动作如行云流水。

  馄饨的烹饪过程同样讲究。家乡的馄饨老铺一直使用传统的柴火灶,看不上方便快捷的煤气灶。柴火灶的灶台下面是放松柴爿的炉膛,上面架着一口圆形铁锅,铁锅上面是透气性较好的小杉木锅盖。用松柴爿烧火,火焰旺,能在短时间内把热量逼入皮薄馅嫩的馄饨之中。因此,家乡的馄饨不是煮出来的,是氽出来的。馄饨在汤水里浮现,当透过薄薄面皮,里面的馅料呈现粉色时,就可以捞入已经放了佐料的瓷碗中,再撒上葱花和猪油渣,顿时香味四溢。刚出锅的馄饨汤汁清澈、色泽鲜嫩,上面漂着青青的葱花,下面的馄饨面皮呈现半透明状,隐隐可见粉嫩的肉馅,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儿时的记忆中,馄饨馅都是清一色的鲜肉馅。那时,只要花上一块五毛钱就可以吃到一大碗馅料饱满、鲜美无比的馄饨。时光荏苒,如今馄饨铺子越开越多,装修越来越精致,价格随之翻了几番,馄饨馅也变得丰富,芹菜、荠菜、韭菜等应有尽有。但不管怎么变化,馄饨老铺的人气从未衰退。清晨的行人、晚归的旅人、忙碌的乡人,越来越多人从外地慕名而来,选择一家铺子,在热气氤氲中来一碗美味正宗的上卢馄饨,抚慰自己的肠胃。

  热闹非凡的馄饨铺子、络绎不绝的食客、清香四溢的馄饨,逐渐形成家乡独特的馄饨文化。

  记得在外求学的那几年,虽然学校周边就是美食城,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小吃,但身处异乡的我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家乡早晨那一碗新鲜出锅、香气扑鼻的上卢馄饨。

  如今,不管身处何方,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碗陪伴我成长的家乡馄饨,其香气始终萦绕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心中最独特的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