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赶市日” 2024年01月24日  

  □徐云龙

  赶集是老家的民间风俗。时至今日,依然神一般地延续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物品交易场所,更是老百姓摸着衣兜能消费得起的地方。因此,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淫雨霏霏,甚至是雪渣子乱飞的三九寒天,老家人都会风雨无阻地赶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极不发达,人们赶集全靠两条腿,所以,老家人习惯把赶集称为“赶市日”“赶市口”,赶交流会又叫“赶会场”。由于交通不便,路远的人生怕到集市晚了,买不到想要的物品,往往一早就动身,正应了老家的俗语:“远路赶早市。”其实“早市”也是因时而异。夏季农忙时,地里的活儿在催,加上天气炎热,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去赶“早市”,好早点回到地里干活,因此一些集市两三个小时就散市了。

  集市有规定的开市日期,离老家比较近的是南溪的“一六市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和初六、十六、二十六,五天一市,每月六次。黄田畈是“三八市日”,横城是“四九市日”,等等。总之,所有集市都交叉开来,方便摆摊的人。开市时间却没有定数,赶集的地方即“市基”上聚集了人,就是开市了;人走就散市。人气是市场繁荣的关键,老家人直观地叫它“热闹”。直到现在,老家人说到热闹的场面,都会用“赶会场一样”来形容。

  那时候物质匮乏,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小至一分钱两粒的糖果,贱至一毛六分一斤的食盐、二分钱一盒的火柴,还有布匹、农药、化肥,都要到“市基”边上的供销社才能买到。“市基”上还开设有打铁店、木器社、理发店、镶牙店、补鞋摊……赶集时,众多摊贩或摆摊设点,或提篮叫卖,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小时候的冬天,最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去赶集。正当农闲,集市时间长,遇到热闹场面如耍猴的、变戏法的、卖狗皮膏药的,可以看个够,任凭大人一遍遍地喊走。叫不动时,大人就会用“小偷来了”来吓唬。这并不是真的怕被小偷“盯上”,而是那时集市里只要发现了小偷、“扒匠”(扒手),赶集的人都会一起来抓,整个街面就会大乱,小孩子容易被踩着碰着。那时的小偷和“扒匠”一旦被发现,便会拼命逃跑,实在跑不脱便会脸朝下趴在地上,任由众人围观打骂,直到乡政府的联防队员把他们带走,人们才会散去。

  我7岁那年,因为要去参加元旦文艺汇演,需要一双小白鞋,无处可借,母亲就第一次带我到城里赶集。东阳城里逢双日就是集市,那天一大早,母亲拎着一篮鸡蛋,带着我走“三杯岭”古道进了城。那时“打击投机倒把”,集市上卖鸡蛋不能让市场管理人员发现,否则鸡蛋被没收了不说,还要到市场管理部门接受处理。母亲小心翼翼躲在集市的路边,篮子上盖着毛巾。当有人走近时就小声问人家要不要鸡蛋,然后掀开毛巾给对方看鸡蛋大小。那天也是运气好,交易顺利。母亲拿到钱后,带着我来到南街百货公司,为我买了人生第一双白球鞋。

  我家年年养牛,从8岁开始,每年黄田畈“三月三”和城区“二月二”交流会,我都得赶会场去做“牛巴桩”,牵着牛站在原地不动。父亲则去了解行情,找“牛牙郎”当经纪人。“牛牙郎”过来,先看牛的品相,还要把手伸进牛嘴巴,抓住牛舌头看牙口,判断牛的年龄。然后,“牛牙郎”先把买家拉到一边游说,再转身跑到卖家那边劝说,经过数个回合后双方终于成交,“牛牙郎”收好佣金施施然离去。“牛牙郎”的交易方式是“摸手谈价”,也叫“袖里吞金”,说的是行业暗语,据说此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每次把牛卖了以后,父亲都要把牛绳带回家,说这是上代留下的规矩。“卖牛别卖绳,卖房别卖门”“饲牛留条绳,做侬留个名”。其实是养牛时间长了有感情,把牛绳留下做个念想,也象征着留下财富。

  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赶集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岁末的集市最热闹,卖年画和卖鲜花的摊位人气特别旺。没有“双禁”之前,卖鞭炮的摊位最热闹。很多摊位为了吸引孩子,过一阵便放一挂小鞭炮,再过一阵又放几个大鞭炮,还时不时扔几个满地旋转的“地老鼠”。有摊主为招揽生意,索性点燃了烟花筒,让孩子们过足眼瘾。“奇花喧夕市,叠鼓咽春亭。”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灿烂无比的烟花,不但让乡村集市热闹了起来,更提前释放了浓浓的年味。热闹的乡村集市还是信息交汇的枢纽。东村的李婶询问西村张家的姑娘出嫁了没有,南村的王妈打听北村孙家的儿子结婚了没有。而男人见面都要谈谈一年收成和来年计划……

  岁月悠悠,快二十年没有赶集市了。周末恰逢老家集市,于是驱车前往赶集。置身热闹的集市中,发现品牌服装店比比皆是,超市货物品类齐全,特色酒店环境优雅,美容美发顾客不断。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乡村的网络同步快速发展,摆摊的大爷大娘脖子上挂起了二维码,扫码支付成了集市靓丽的风景。而集市上许多原有的符号已经被抹去,镶牙、修表、补鞋、钉锅等传统行当摊位都已经杳无踪迹。但集市依然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顽强地坚守着乡村独特的风情,绵延着一代代人对集市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