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散文见情理
人生盈虚无尽藏
2023年05月10日  

  在解读苏轼的10首诗词之余,张玉海还带着听众赏析了苏轼的两篇散文,分别是《记承天寺夜游》和《前赤壁赋》。

  前者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解衣欲睡,见月光洒入室内,于是睡意全无,起身到承天寺找朋友张怀民夜游。两人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即描绘了澄澈透明的月色,极见幽微自适之美。张玉海认为,此篇堪为苏轼的“最美散文”。

  后者则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全篇金句迭出。如被无数次引用的名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无穷的生意,需要置身其中者用身心互相呼应,才能产生美不胜收之感。而大江滔滔东流千年不竭,明月缺而复圆万古不变,天地间的一切现象看似都在变化,但以永恒的观点来看,江水何尝流逝明月又何曾消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倘若宇宙间的江水无尽,明月无尽,草木之春荣秋落无尽,则人类的生命又怎会有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人突破了时空限制,物我两忘,则每个人都是“无尽藏”的一分子。在“刹那即永恒”的人生中,不断创造更多的绩业——这正是苏轼留给后人最为伟大的思想财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