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不过的苏东坡
恒常心的动力源
2023年05月10日  

  从书法到木雕到百工,再到此次开讲苏东坡,张玉海的传统文化分享跨度越来越大。

  “解读苏东坡,缘于我10年坚持创作佛画,到今天为止,我的‘日礼一佛’画作已经达3679幅。”身为60后的江苏溧水人张玉海说,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以诗配画,其中就有许多苏轼的诗作。“苏东坡的诗多带有禅意,与佛画相得益彰。”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下意识地研究苏轼的思想,发现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作为“东南佛国”的浙江,更以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影响了苏轼的创作、审美乃至思想,使得他在居庙堂之高时,以精进勇猛的儒家修为经世济民;而在遭受党争排挤处江湖之远时,以超脱旷达的佛教思想自渡渡人。可以说,在苏轼流离失所的半生中,佛教思想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和人生寄托。但苏轼对佛教思想作了科学扬弃,去除其中的悲观成分,融合庄子的齐物思想,对人生持顽强乐观和超然自适的态度,以更广阔的角度认识万物的差异与等一、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以智慧法眼观照事物真相而获得感悟和体验,并将这种体悟融入诗词创作,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更富理性色彩。犹如他在离开黄州往游庐山时所作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诗中,苏轼以庐山的变化来印证他对人间的认识,即只有跳出“身在此山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魔障,才能不陷于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这是无上的智慧。难怪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一书中所评价:“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苏东坡理性辩证的思想既为书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成为我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动力源。”张玉海坦言,背井离乡在东阳创业,心境有时难免低落,但品读苏轼的诗词,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就让他直面现实,不避艰险,随遇而安,“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以这番经历勉励国网员工:“读书也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在阅读里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