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草书创作:复古求变获大自在 2023年03月15日  

  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

  草书,向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奇崛的书体,却也被钟国友视为最吻合自身个性的书法艺术。50多件草书作品,是这位曾参加老山战役的军人转型为金融工作者后,将铮铮铁骨与儒雅风致圆融通达地融为一体,在书法天地中观照自在精神的收获。

  “他的书法建立于经典书风尤其是帖学书风基础之上,是有历史审美特质与现实张力和当代性特征的艺术文本。”文史学者、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法》编辑部主任朱中原评价钟国友,“他能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审美风格,并将之圆融化用。”

  这缘于钟国友对中国书法艺术本体的深刻把握。他始终抱持“汲古出新”的理念,“书法贵在以学养书,因此书者必须深入中国文化的本质,不断提高诗、书、画、印等传统艺术的素养,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美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强烈的高古感”,在展览开幕式上,徐正濂、徐建融、赵雁君等书坛大家一致如此评价钟国友。这份高古气象,得自他的“复古”:走进魏晋,走进“二王”,走近帖学正脉,尔后进入宋明文人的雅逸与高怀,走进晚明文人的奇肆与奔放,囊括了书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审美风尚。他对晚明的“书法美术化”变革尤为痴迷,更痴迷于徐渭、傅山等人向死而生的求变精神,故而汲汲于打破传统书法审美空间格局,致力于重构新的线条时空关系。因此,在他的草书中,虽可窥见魏晋的流美、宋人的雅逸,最明显的却是晚明书家的奇肆与狂放,尽显无拘无束的情致。他尤喜创作厅堂式巨作,唐人因囿于案几、纸张,故在横扫素缣时不得不克制笔墨,他却借助现代造纸之便利以及空间宽阔之优势,在巨幅宣纸上行笔如长枪大戟,汪洋恣肆。为了此次展览,去年8月,他专门创作了4件狂草巨作,最大的一幅大中堂长9米、宽7米,以七条屏形式表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样的巨幅书法文本,既继承了古典传统表现形式,又体现了现代公共社会视觉文化和展厅文化。现代与古典,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和谐共处,也成为他追求“法度”和“风格”变革的生动脚注。

  唯其因为复古汲古,求变求新,故能得创作的大自在。这种大自在,跳出了当下“书法视觉化”的窠臼,洋溢着饱满的创作激情与自我精神。“没有浮躁气、世俗气和江湖气,而有浓烈的书卷气”,这是书界同仁对钟国友书法作品的统一评价。有人将此归因于他从事金融业而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他将书法作为平生最爱的精神状态。非热爱无以持宁静肃穆的心态,也就无法让书法文本拥有清雅、闲适和澄澈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