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当日,《阔堂朱迹:钟国友草书印集》一书发行。书中收录的近200方草书印,均请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原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徐正濂精选定夺。展览开幕式上,徐正濂回忆起2018年在丽水篆刻培训班上初遇钟国友时,乍见他的草书印,心头不禁为之一震。这方尚称稚嫩的草书印,让半生浸淫于金石艺术的徐正濂看到了传统篆刻创新的希望,他与钟国友因此结为金兰之交。在总结出钟国友草书印“化草如篆”“变通草法”两大优势的同时,徐正濂还提炼出其风格:雄浑、博大、沉厚、开张。以粗犷厚重的线条构成磅礴之势、大气之相,以充实铺满的章法保证气象雄大、精神饱满。
为勘破草书和印章之间的天机,将草书和印章集于一体,钟国友探索了十多年。寻常印章多以篆书为体,但钟国友发现篆书入印时,其线条结构变化无穷,这种高度的可塑性与草书丰富的可变性并无二致;而在章法布局上,草书计白当黑、疏密有致的强烈对比布局美学,与印章的章法美学一致。正是破解了草书入印的“密码”,他才能“篆外求篆”“印外求印”,把草书与篆刻两种艺术在印石上自然融合、相互映发,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刀锋乾坤。
草书入印最早现于元代的“押花印”,但如昙花一现。为了支持钟国友探索草书印,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胡小罕特地向他推荐了郑振铎的一方藏书印,这方带有章草意味的“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被视为现代篆刻史上特立独行的孤品,它给了钟国友篆刻求变的借鉴与信心。他将大草章法中的伸缩聚散与古玺印章法中的腾挪穿插有机结合,使得印面的开合之势非常到位;印中的草意,不仅有典型的今草,还借鉴了简牍草隶、章草的用笔和结构特征,既古朴茫然又运动生气。最重要的是,他把大草的雄浑阔大气势搬进印面,方寸之地气象万千,达到了古人所言的“寻丈之势”。
作为浙江省内非篆书入印的第三人,钟国友刻印以“快刀手”著称。这些年来,他坚持每天一印,已刻印2000多方,在日复一日的砥砺中突破传统篆刻的桎梏,君子不器而终成大器。诚如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陈金彪所言,在钟国友身上有着“宁可狷狂、不可思议、自我作古”的独创精神,从初学篆刻到开辟草书印,他不走寻常路,为自己的内在精神寻找艺术表达形式,是“胆敢独造的思想先行者”。这,不正是君子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