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书狂”之下是一颗清澈本心 ——钟国友书法篆刻学术座谈会侧记 2023年03月15日  

  

  

  □记者 吴旭华

  没有应酬话术,学术干货满满。12日下午,钟国友书法篆刻学术座谈会召开,来自浙江、上海、北京的学者云集,徐建融、徐正濂、赵雁君、戴家妙、吕金柱……这些在书法和篆刻领域名重一时的学者,在高度评价钟国友书法篆刻艺术的同时,更“借题发挥”纵论当下书法发展趋势和路径,为到场的书法艺术爱好者上了一堂高端却接地气的“大师课”。

  激情四溢、气势雄强。座谈会上,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用了这两个词。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戴家妙认为,正是这种40年如一日的激情,驱使着钟国友锲而不舍地保持创作,使他的草书作品充满情感,草书也成为最契合钟国友生命状态的书体。

  苏轼曾言“草书难于严重”,意即草书极易流于放纵张扬,难于严谨庄重。美术史论家、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就非常欣赏钟国友对于激情的把控,将肆意流淌的激情,用多年从事金融工作所养成的严谨习惯予以制约,从而在草书创作上恪守章法,书写规范,在予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让人见识到独特的书法艺术生态。浙江省书协秘书长何涤非感慨,浙江书界不乏60后,但像钟国友这样保持创作激情的人不多。他将这种激情归于自信,一种由才情与激情共同造就的自信。

  “没有感情、没有情怀的人,写不好草书,即使他的书写技术很高,但缺乏激情,会把书法变成复制品,无法打动人心。”《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朱中原直言,在展览现场就震撼于钟国友草书的艺术想象力、冲击力。难能可贵的是,钟国友吸收自汉代以来中国书法的传统,但并未停留于明清以来的草书艺术特征,而是兼收并蓄,比如在一副7米长、1米宽的对联内,将简帛书的笔法融入草书,与当下流行的简帛书创作拉开了差距,令人耳目一新。

  “书法创作犹如煎牛排,最佳状态是六成熟,过头或者不及都会破坏口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第六、七届篆刻委员会副主席徐正濂直呼:钟国友的草书具有一种“生猛感”,那种鲜血淋漓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血脉偾张,气魄宏大,气势非凡。他坦言,当下的书坛不少人技术娴熟,但“火力过猛”“口感生硬”。艺无止境,钟国友的草书和草书印虽然还未到最佳火候,但只要坚持书写、坚守传统、坚定创新,必能抵达最佳的“口感”。

  坚持书写,这是钟国友身上最令浙江省书协主席、西泠印社社员赵雁君欣赏的优点。目睹一些60后甚至70后书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创作状态,赵雁君认为钟国友至今仍坚持每天创作数幅草书、数方草书印,这背后固然有激情的支撑,但更是受热爱的驱动,一如他展出的草书作品“我为书狂”,这种对书法艺术的痴狂、癫狂最为可贵,“情之一字最动人”。

  创新,是书界前辈和好友们为钟国友贴上的另一个“标签”,最为鲜明的例证就是他敢于“变法”,以草书入印,创作的草书印令人耳目一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院教授吕金柱认为,钟国友将大草的线条抽离出来,融入印章,走出了篆刻创作的新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新时代需要创新,新时代也是最好的创新时代。当下,书法和金石艺术创新的诸般条件都已具备,需要当代书家观念转型、技法转型,推动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创新。”

  创新需要突破“瓶颈”,在书法已脱离日常生活甚至是书法发展困难重重的当下,该如何创新?浙师大许飞飞博士给出的答案是:向内追寻,找回本心。他认为,当下的很多书法创作面貌、风格同质化,就是书法家忘却了本心。“让心灵再干净一点,就可以实现艺术的自我突破。”

  所谓“找回本心”,在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委会副秘书长张玉海看来,就是要摆脱“以书法谋生牟利”的功利目的,坚持书法的“表达”本位而不是沦为炫技。“就像一位书风秀气的书法家,为了迎合金主的口味而强作豪放,这就是失却了本心。”因此,他尤其欣赏钟国友书法创作中自然向上的稚子状态、清澈单纯的本真心态,犹如毛泽东和弘一法师,未经过专业训练,却最终以个性化的风格在近代书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