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楼瑶琳
“这三件是胡先民艺术馆的镇馆之宝。第一件《月是故乡明》由三片叶子构成,一叶知秋、二叶思乡、三叶归梦……”3日下午,木雕小镇胡先民艺术馆,金环芳面带微笑,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向来客一一介绍馆内作品。
51岁的金环芳是胡先民妻子,同时身兼多职——讲解员、助理、管家、厨师等。胡先民行动不便,平时专注于艺术创作,金环芳便主动承揽了工作室的诸多事务,隐身幕后淡泊名利,一如她年轻时下地种田、抡锤凿坯挥汗如雨,毫不吝惜付出。眼前这装修简洁大气、文化气息浓郁、人与自然融合的艺术馆,大多是她亲力亲为精心布置的创意与功劳。为了追求完美,有的落地屏风重达上千斤,三四个成年人也搬不动,她总会想办法腾挪到位,对空间布局精益求精,不厌其烦。
胡先民和金环芳老家都在横店镇,两人已携手走过26年。他们相识的过程,十分奇妙。1988年,17岁的金环芳初中毕业,想学木雕手艺,几经打听,兜兜转转,找到了胡先民办的木雕工作组。意外的是,胡先民的父亲是老师,曾在金环芳就读初中协助儿子办画展,给了她艺术启蒙。而胡先民的绘画与木雕作品,同样让她大为震动,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下决定拜师,立志有朝一日也能达到这般技艺。
虽然已是老夫老妻,但谈起胡先民,金环芳仍不吝赞美之词:“他很可爱,善于钻研,不怕吃苦。”“他真的很好,传授技艺向来不遗余力。”
1997年,两人结婚后,夫妻俩心往一处使,无论是在城区开店,还是在木雕小镇办工作室,都干得有声有色。在胡先民获评系列荣誉取得成果时,金环芳也在不断学习进步,提升木雕技艺、艺术审美水平,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能力。现在,无论是外出参展承办活动,还是教学指导,她都能独当一面、游刃有余。
“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学,哪里都有学习之处。昨天我在义乌喝咖啡,顺便就学了怎么磨咖啡豆、泡咖啡、拉花。以后我还要跟着女儿一起学烘焙、做甜品,让客人在馆内感受更多的艺术生活气息。”金环芳说,学习不仅让她内心愉悦充实,还带来了不少业务。她帮法国巴黎一家酒店“量身”推荐清明上河图木雕作品,一举拿下百万元订单。还有一次,她在阅读《庄子》,碰巧一位客户喜欢庄子,聊天很是投缘。后来,这位客户不仅在生意上照顾颇多,还对夫妻俩的思想起到很大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