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地衣肥 2022年05月11日  

  □徐云龙

  春雨霏霏时节,老家山坡的草丛里、崖石上,随处可以看见肥美的地衣身影。

  每次下完春雨,沟壑旁、草地里,就会冒出黑绿色的地衣。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胖墩墩的身躯毫不起眼,却是上佳的乡野食材。因它如铜钱般大小,所以人们又赋予它一个富而美的名字——“金钱菜”。

  地衣,俗称岩头衣、地皮菜。它能根据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保护色。光线足、青草多的地方,它会以乌褐色示人;若是在阴暗,植被又稀疏的地方,它则以近乎黑色隐藏自己。地衣的命很“贱”,只要有水,就会肆意生长;没有水,它就休眠,但是不会死去。它看似柔弱,却把心紧贴着大地,大地就是它们重生的力量。

  贴着大地的皮肤,藏于草丛,晒着暖阳,地衣静静地倾听着细碎、轻盈,从遥远南方赶来的春的脚步声。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响过,草缝中有微绿冒出,那是一种鹅黄的绿,若有若无。如不拨开草缝,很难发现这春天里的第一缕叹息。地衣躺着,身上粘有草叶、干苔藓和土粒。也许是生命的诞生太过艰辛,它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希望和失望,才等来春雨的滋润,于是把一次次准备好又被压抑的生机,一次性的尽情绽放。一簇一簇,一窝一窝,星星点点缀满了草丛的缝隙。捡一片在手,水灵灵,嫩生生,肥润脆滑,有一种爽适感;摊开来,肥厚、滋润,弹性十足。

  静卧山野一隅,地衣接受着天光、云影、雷雨、山风的洗礼,期待着与故人相逢。哪怕时空斑驳,哪怕四季更迭,哪怕故人颠沛流离,它都痴痴等待着,等待被故人带回家,化作人间烟火,滋润人间生活。但是,地衣采食全看机缘,雨期过长,它就会腐烂;天晴数日,它又会干枯。明代王磐在《野菜谱》中说:“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说明采食地衣须在雨后,且要勤快及时。

  小时候捡地衣的情景,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场倾盆大雨过后,拎着竹篮来到矮山脚下,低头就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地衣,在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下,宛如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新鲜的地衣捡回家,清理出杂质,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地衣遇水会变大变软,呈胶质,捏起来软软糯糯,手感超好。地衣同腊肉丝、九头芥、豆腐干、鸡蛋搭配,可以做成多道美味佳肴,地衣炒鸡蛋、地衣炒豆腐干、地衣炒辣椒肉丝,吃起来脆脆的、糯糯的、香香的。梁代陶弘景把地衣录入《名医别录》,《药性考》称地衣“清热解毒,痰火能疗,且久服延年”,中医认为它有降血压血脂血糖之神奇功效,民间还用它治夜盲症、烫伤、丹毒、痔疮等。

  又到了春雨绵绵时节,好想回乡忘情地捡一回地衣,不知能否捡回儿时的那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