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南园书院惠一乡子弟 2022年03月30日  

  3万卷的藏书,蒋昌道自然不会独享。生活中的他喜欢邀朋引伴,学术上他也奉行“独乐不如众乐”。为了更充分地利用“须成堂”藏书,他决定兴办书院。

  兴办书院,很大一个因素在于当地民风彪悍。当时的大里及附近村庄,人烟繁茂,多达千户。“环所居于千室兮,多勇悍而凌虣”,这上千户的人家,子弟性格很是暴虐,却又外强中干,“压以力则决骤兮,遇以柔将肆欺”,见识浅薄,欺软怕硬,因此纠纷不断,蒋昌道经常被请去居中调解,疲于奔命。他也认识到自己老之将至,这样的事情干不长久,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就是教育族中和乡里子弟读诗书、知礼义。

  书院的创办时间,家谱提到为宋高宗时期,推测为南宋绍兴时期1160年前后。蒋昌道此时二十来岁,请何人执教尚不明确。约为30年后,蒋昌道的孙子蒋彝之(字幼安,又名龚)到求学之龄,蒋昌道有心为其择当世大儒而教,环视域内,“孔山先生乔公经纬最高,聘蒞其盟”,于是遣蒋龚延请乔行简执掌书院并拜其为师。

  乔行简在南园书院期间,吸引了当世硕儒名宦前来,“山堂章公如愚、临川毕公昇、严陵俞公明、鹤山魏公华甫、晦庵朱公熹、东莱吕公祖谦、蔡公抗、李公心传、杜公幼节、何公淡、孙公德之、虞公复、叶公味道、王公溶、郭公来,远近儒宦,四方云集,时称道学之传不减伊洛,而东阳文献接邹鲁矣”。这个时期,也是理学大家纷聚东阳之际,乔行简以吕祖谦高足的身份,成功为南园书院“引流”,提升了学术界对泰里蒋氏的关注度。当时,书院南隅种植了一棵柏树,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蒋氏所居的泰里村因此又被称为“古柏泰里”。乔行简于晚年撰写《泰里古柏序》,回忆当年自己在南园书院执教时,多次在树下讲学辩论的场景。

  蒋昌道去世后,其子蒋明叔接管书院,在南园书院门前开凿人工湖,置小舟于湖畔,供学子于课余划舟采莲娱乐身心。蒋明叔去世后,蒋龚董理书院,进一步扩大完善书院规模,为培养和造就人才而身体力行,不计工本。

  蒋龚同样延续了祖父蒋昌道爱书惜书的理念,曾多次与友人言:“书之有益于人大矣,多闻识则德宏,私涉艾则行治,一身之益也”“穷闾陋巷之士,有志于学,苦于无书焉……一勺水之积,蛟龙出焉,一卷石之集,宝藏兴焉。讽咏以诗书,沉浸以礼仪,岂无人焉?超然悟,幡然释,异时出为世用,不特天下国家之益,其益在万世矣!”“须成堂”的藏书,在他手上继续发挥功用,供穷苦人家子弟阅读,助他们知书达理,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和国家。

  淳祐三年(1243),蒋龚请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高定子撰写《南园书院记》,文中提到须成堂“聚书合三万余卷”,足见蒋昌道去世40年后,在蒋明叔和蒋龚两代人的精心保护下,其所遗留的藏书依然保存完整,继续发挥着功用,实在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