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须及时就医 热射病可防可控 2025年07月09日  

  □通讯员 王永祥

  近年来,一到暑期,“热射病”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死亡率达20%~70%。但很多人对其认知仍停留在“中暑了歇歇就好”的错误认知层面。了解热射病的成因、症状和应对措施,是高温季守护健康的重要一课。

  热射病的本质是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当环境温度超过35℃,或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人体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散热的效率大幅下降,核心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就可能引发神经器官损伤。户外劳动者、老年体弱者、肥胖人群及患有基础疾病者是高危群体,即使在空调房内,过度包裹或闷热不通风也可能发病。

  识别热射病要抓住3个核心症状:首先是高热,体温超过40℃且常规降温无效;其次是无汗,患者皮肤干燥灼热,与普通中暑的大汗淋漓截然不同;最后是意识障碍,表现为谵妄、昏迷甚至抽搐。出现以上症状时,黄金抢救时间仅30分钟,延误处理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现场急救需遵循“快速降温”原则。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冰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或用冰毯、风扇加强散热,同时监测体温变化。不要强行喂水,若患者清醒可少量饮用淡盐水。降温的同时务必拨打120,告知医护人员“疑似热射病”,为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预防热射病的关键在于科学避险。户外作业应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每小时补水200~300毫升,避免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料。老年人要避免独居时长时间关闭门窗,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在26℃左右。儿童外出时要穿透气衣物,别长时间暴晒。家中可备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用品,需注意的是,这些举措只能缓解轻度不适,无法替代热射病的专业治疗。

  热射病虽凶险,但可防可控,牢记“降温优先、及时就医”的原则,才能在高温天气里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