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道中” 印 记 2025年07月09日  

  作者 陈林旭

  东阳道中

  随着高速、轻轨、铁路、高铁的开通,近年东阳的交通条件彻底改观。昔日繁忙的山间古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先民们那种出远门必经古道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我百度搜索“东阳道中”,想了解历代有多少名人写过《东阳道中》诗篇,结果发现陆游、王安石、辛弃疾、周文璞、黄镇成等人都写过。其中还看到一篇华柯老师写的文章,说以《东阳道中》为名的诗就有几十首。

  似也不应惊讶。比如陆游,6岁来当时属于东阳的磐安,3年后才离开。成年后又多次途经东阳,有时候甚至是特地绕道而来。当陆游第三次到访东阳时,曾写下组诗《郭氏山林十六咏》,包括《清旷亭》《桂壑》《月峡》《小烂柯》《倾月》《高碧岩》《壶天阁》,等等,这16首均是五言绝句。其中的《月峡》,是这样写的:“我昔溯三峡,仰天如匹练。安得中天月,正用此时见。”陆游一生,大约写下了二十多首有关东阳的诗。

  辛弃疾的《鹧鸪天·东阳道中》是一首词:“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一篇篇读下来,我最为喜欢的是元代黄镇成的《东阳道中》,这首诗不仅文辞朴实无华,让人一目了然,张口一读也是朗朗上口,胜似闲庭信步:“出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印者,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见印,见信。故古之士人必有印。所谓“诚信”,本义亦出于此。人无信,何以立?“印记”专栏,谓以印刻画东阳人文也。

  篆刻,看似很难,但是真拿起刀来刻,第一感受似乎也没那么难。

  然而,刻着刻着,慢慢地,会感觉要刻好,越来越不容易。文字对错、字体统一、章法设计等问题一一冒出来。这头的几个问题刚考虑好,那头动手设计、刻制,立马就会遇到风格选择的问题,工稳的还是自由自在的?残破的还是规整的?小小一颗印,方寸之间要传递出秦汉雄风或魏晋风度或唐宋气象,绝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

  这颗“东阳道中”四字印,字体上采用略带一定书写性的偏隶书风格的缪印篆,字法、章法处理不求工稳,而是用自然率性,流畅但不流滑的线条风格来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边栏线做明显的残破处理,传递的也是自然随意的风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