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门外,沧桑百年 2025年07月09日  

  高考结束后,机缘巧合下我参加了中共东阳历史馆的党史宣讲活动,成为新时代东阳马生红色宣讲团的一员。再一次,我推开了那扇停留在记忆里的展馆大门,柔和的灯光将我包裹。4位极具代表性的东阳籍中共党员的铜像,静静地伫立在我面前,像是在欢迎新一代年轻人的到来。这一次,我缓缓走过展馆的每一个角落,从觉醒,走到抗争;从抗争,走向胜利。小小的党史馆内,浓缩了东阳党组织百年的光辉历程。门里门外,十八遇百年。

  我最终选择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作为重点宣讲内容。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高中历史课上,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对希望的强烈憧憬——什么是星星之火?星星点点的火光为何能燃成燎原之势?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开始筹备宣讲的稿子。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间跨度从1927年至1937年。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昏暗的一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夭折。面对硝烟战火,人们茫然无措。就在这时,中共五大召开,明确了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紧接着,八七会议确定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了响应中央号召,东阳地方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慢慢发展壮大,从最初仅有5名党员的中共东阳独立支部,发展到拥有近200名党员的中共东阳县委,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为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尽管此后有部分人脱党,下落不明,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伟大的建党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穿透了历史的迷雾,深深植根于东阳人民的心中。星星之火,蓄势待燃。

  随着东阳地方党史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在百年前的某个时刻,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们满怀热血,挥舞着赤旗,在荒凉的中国大地上呐喊、抗争。这或许就是红色宣讲的意义所在:南湖的红船,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窑洞的灯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邵飘萍演讲时挥舞的拳头,彰显着无畏的勇气;胡阿林枪弹中倒下的身躯,化成了共和国的红色基石,无数先烈的身影隐入历史的尘烟,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借助宣讲,我逆流而上,重温红色历史,让后人明白:为什么百年前的裂土之上,能够诞生一个崭新的中国;为什么星星点点的火光,会在东阳大地上慢慢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为了筹备宣讲,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了东阳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和学生运动的开展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课本上未曾记载的历史,也对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当党史被具象化成一段段跃动的岁月,它便不再是纪念碑上冰冷的铭文,而是点亮东阳人民前行道路的熊熊火光。

  在最后的宣讲环节,我反倒更加平静。我与党员们一同感悟104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作为后人,我们知道最终的伟大胜利会到来。然而,身处那个举步维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找寻星星点点的希望。这份革命精神,从未磨灭,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论何时,中共党员总能冲到第一线,为人民遮风挡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智慧,在此刻有了解密的钥匙。

  第一次走进那扇门时,我还不明白宣讲党史的意义。当我再次推开那扇大门——星星之火,已经在我的心里熊熊燃烧。

  □葛随想

  记得第一次踏入中共东阳历史馆时,我还是一名懵懂的准高中生。在那座规模并不算大的党史馆里,我走马观花,看完了全馆的展陈内容。没有很多投入,也没有很多触动。后来,我挣扎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当对着密密麻麻的政治笔记本发愁时,那段在党史馆的短暂时光悄然划过我的脑海,我开始思考迈入那道馆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