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场到学堂,守正创新续文脉 2025年07月09日  

  2022年,为了拥有固定的表演平台,我将自家一楼改建为“横店书场”。从场地规划到设备调试,历经数周精心筹备,终于迎来首场演出。每到周六、周日晚间,书场内灯光亮起,周边群众便纷至沓来。这一坚持就是两年,不知不觉间,这个曲艺书场的公益演出已达上百场。

  同年5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卢宅非遗街区设立“非遗书场”,并将管理运营的重任托付于我。这份任命不仅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更赋予我推动地方曲艺文化繁荣发展的使命。中场休息时,望着台下乌泱泱的人群,我不禁想到道光《东阳县志》里记载的“道情夜市”,只不过当年艺人沿街卖唱,如今我们登堂入室,把东阳道情唱进了书场。

  东阳道情本是东阳优秀的民间艺术,曾几何时人人耳熟能详,但随着新时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从业者已屈指可数,且都年事已高。加上缺乏演出市场,年轻人不愿学,东阳道情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我带着东阳道情走进校园、乡镇、社区、养老院等地,积极开展演出活动。

  在市飘萍小学,我们开设了道情社团课。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手把手教他们敲击渔鼓、简板,一句句带他们学唱经典唱段。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能有模有样地表演道情,激励着我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未来,我希望通过更多创新形式,让东阳道情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渔鼓轻响,幕布再启。这方寸舞台,装得下我的二十年光阴,更装得下文化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