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虽美味 贪食难“长安” 空腹或过量食用会造成低血糖等“荔枝病” 2025年06月25日  

  □通讯员 郑妮 王永祥

  随着古装剧《长安的荔枝》热播,本就是夏季热门水果的荔枝更是风头无两,成了不少市民的夏季水果首选。但横店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杜跃飞提醒:“荔枝虽享有‘果中之王’的美誉,若食用不当反而可能成为危害健康的‘甜蜜陷阱’——荔枝病”。

  荔枝病,医学上称为“荔枝相关低血糖性脑病”,是一种因短时间内大量食用,尤其是空腹时食用荔枝,引发的突发性低血糖反应,发病人群以4至11岁儿童、营养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

  荔枝明明这么甜,怎么会引起低血糖症状?原来,荔枝是一种高果糖食物,人体在空腹或者短时间大量进食荔枝后,果糖不能及时转化成葡萄糖,同时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分解血糖,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低血糖”症状。此外,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毒素,会抑制能维持血糖稳定的糖异生作用(即身体自己制造葡萄糖的能力),这也会加剧低血糖症状。当空腹食用时,由于身体缺乏储备糖分,加上荔枝抑制糖分生成,会导致血糖骤降,出现头晕、心慌、冒冷汗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而儿童因肝脏糖原储备较少且代谢能力较弱,发病风险更高。

  苏轼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体现的是文学意境,绝非健康指南,何时吃荔枝、每天吃多少、哪些人不能吃,都是有讲究的。

  杜跃飞建议,成人每日食用荔枝不宜超过10颗(不超过300克),儿童不宜超过5颗(不超过100克),4岁以内小孩子尽量不要食用荔枝。为确保安全食用,建议搭配坚果、酸奶等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并注意多喝水以防上火。空腹食用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最好在饭后半小时食用,避免夜间进食荔枝,以防长时间空腹引发血糖问题。未成熟的荔枝毒素含量较高,应选择果皮鲜红、果肉饱满的成熟荔枝。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体质燥热者可能加重上火症状,孕妇和儿童则需严格控制摄入量以避免健康风险。

  广大市民若不小心得了“荔枝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快速补充葡萄糖,适当休息后通常能缓解;若出现抽搐、虚脱甚至休克,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