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郭杭伟的人生轨迹发生重要转折,他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南宋石洞书院的复兴。
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郭宅,作为浙东学派发源地,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陈亮、陈傅良、魏了翁等理学大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转变的契机颇具传奇色彩:2017年6月,郭杭伟的恩师郭望嵩离世,此时正值东阳实施“治危拆违”行动,郭望嵩的祖宅面临拆除,而这里也曾是郭杭伟和同学们暑期补习班的教室。文化传承的危机,促使他发起“长衢文化复兴”行动。从一个5人微信群起步,他带领团队征集乡村保护资料,最终在浙江省传统村落评选截止前,率领13人团队完成申报工作,郭宅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
对于石洞书院的复兴,郭杭伟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古迹修复,而是创新性提出打造“无边界书院”理念,打破书院传统围墙限制,将书院作为文化IP,以“鉴古开新、中外会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为宗旨,构建起人文、社会、自然与技术融合的跨学科体系。2022年,石洞书院入选“金华十大历史书院”,成为唯一恢复教育功能的参评书院。
作为院长,郭杭伟积极探索书院复兴活化之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他在北方工业大学首次提出“产业心学”概念,强调以现代科技实践心学来提升定力。随后,他推出课程《芯心相映——从集成电路到产业心学》,阐释阳明心学在产业领域的应用价值,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实践样本,获得广泛认可,不仅斩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优秀传习作品奖”,还在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阳明心学大会、中国书院学会年会、全国书院高峰论坛、2023浙学大会暨金华学派高端学术论坛、现代书院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分享经验,将书院复兴融入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大局之中。
“产业心学”是郭杭伟跨界探索的核心理论成果,它融合了阳明心学与现代产业实践,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精神指引。他认为,科技从业者可从阳明心学中汲取三大智慧:立大志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在实践中磨练职业素养,以知行合一提升工作能力。这一理论源于其二十余年的产业实践。他深知集成电路在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地位,基于单纯科研力量的技术追赶难以奏效,除了技术加资本的双轮驱动,还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构建契合中国文化的产业体系。面对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他以阳明心学“精一功夫”启发他们找准方向,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品格。同时,他反思西方管理的局限,倡导以人为本、和合共生的产业观,缓解科技行业的内卷压力。
2023年,郭杭伟将“产业心学”应用于高端人才培养,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联合石洞书院,举办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这一“文化力提升产业人才”项目,将产业心学实修融入芯片人才培养,实现了文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创新对接,获得了国际儒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还通过中国文化书院40周年研讨会、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等平台,传播“产业心学”理论,不断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