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楼瑶琳
22日,午休时分,在位于江北街道甘溪东街的东阳农商银行丰收驿站阳光旗舰店书吧,陈向锐信手从书架上翻出一本钱钟书的著作细细阅读。
陈向锐仍记得,高中时代,自己到班主任家做客。满墙的书籍令他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三十七年光阴流转,梦想照进现实。如今,陈向锐家中也拥有了书墙,藏书超过3000册。那些承载着智慧与故事的书页,构筑起他的精神世界,并引领他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阅读之旅。
1988年,陈向锐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阳中学。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提及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在他心中种下了哲学的种子。课后,他迫不及待地走进学校图书馆,借阅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著作。图书管理员的一番话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哲学书很少有人借,它不像专业书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获,对人的影响需要岁月沉淀。”这番话,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漫长的阅读之路。
1995年大学毕业后,陈向锐进入银行工作。领到首月500多元工资后,他毫不犹豫地拿出90多元,购置了一套四本的《资治通鉴》。在从单位返回马宅镇老家的路上,下公交车后需走一段坡路。他干脆半道找了块石头坐下,看书休憩。偶然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瞬间被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吸引,从此一头扎进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社会、文化与人物故事中。此后多年,《资治通鉴》成了他反复研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与古人对话,在不同人生阶段收获全新感悟,如今已细细品读了四遍。
从1996年开始订阅《读书》杂志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句话深深刻在了陈向锐的心里。他坚信,阅读当以经典为基,唯有品读一流著作,方能汲取精华。在这份信念指引下,陈向锐的阅读版图不断拓展,哲学、人文、历史、管理等领域的经典著作纷纷纳入他的书单。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李泽厚的《哲学纲要》、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高阳的《胡雪岩全传》……谈起这些书籍,他如数家珍,眼中满是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向锐将这句话践行得淋漓尽致。每逢节假日,他便循着书中的足迹,踏上旅途。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王昌龄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青海湖,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用脚步丈量书中的山河,让文字里的场景在现实中鲜活起来。十余年间,足迹遍布10多个省份。
这份深厚的知识积淀,也成为他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在与客户交流时,丰富的见闻与学识信手拈来。尤其是面对外乡客户,他总能凭借对当地地理人文的了解,迅速拉近彼此距离。从事信贷工作时,他凭借出色的记忆力,将700多户客户的详细信息牢记于心,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更让陈向锐欣喜的是,他所在的农商银行同样重视阅读文化,在二楼精心打造了雅致的书屋,为职工营造了舒适的阅读环境,让书香在工作场所中流淌。
尽管工作繁忙,陈向锐始终保持着每晚阅读的习惯。对他而言,阅读早已融入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柔和的灯光下,沉浸于书海,伴着墨香入眠,次日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三千藏书,不仅是他的精神宝藏,更见证着他以书为舟,在知识与现实交织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前行的精彩人生。
陈向锐在东阳农商银行书吧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