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不惮于有限的资源禀赋,千方百计打造乡村书院?
在许多人看来,葛宅村此举是为了发展研学产业,将书院作为研学的重要基地。“其实,我们是想恢复家族的规矩,就是保留更多读书人的种子。”这个规矩数百年来一直悬挂在葛氏宗祠内——那是一方“读书明理”的匾额,勉励着无数葛氏子弟虔心向学。而在村史馆内,这条规矩又物化成了一个泣血椎心的往事: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葛宅,锋烬过处,楼阁飞为埃坋,厅堂委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兵燹既息,废墟上出现一个单薄的身影,他不时俯身扒拉焦土,捡拾起一本本劫后余生的书籍,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告诉族人,保住了这些书籍,也就保住了读书人的种子。”这位竭力保留“读书人种子”的文人,就是葛敏辉的先祖——邑庠生葛步丹。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每年清明节,葛步丹都会在书架前点上一支清香,默默地陪伴这些残编断简。葛步丹也是教书先生,他授课时总是脱鞋入室,听课者也效仿其行。因为文章道德皆为楷模,所以每次葛步丹授课时,门前总是摆满了听课者的鞋子。
“如今,葛校长带着学生送来了更多读书的种子,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美好际遇。”葛煊炜深情地说,“葛宅是书香门第,灯影斑驳,偏爱静雅。关于书本的任何一个动静,都会被村里的雨巷小院长久封存,成为这个家族的集体记忆。”在他的记忆里,还有村口的那片樟林,“明清两代,葛宅凡是考中秀才者,就可以在村口植下一棵樟树,整个家族都会呵护和见证它的成长,这种行为慢慢地也成为一种规矩。”他告诉外小的孩子们,在他小时候,村边的兰溪畔还有100多棵樟树,每棵都有名有姓,它们既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葛宅家规家训的起点。“葛宅历史上为什么能出那么多人才?就是因为家风好。”葛宅家风的核心,正是“读书明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