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书院里的书香与花香 2025年03月26日  

  昔日车水马龙的东嵊官道,如今依然自西向东从葛宅村中经过,被覆盖于水泥之下的古老肌理,铭记着一代代葛宅读书人的足音。从宗祠门口沿这条宽约2米的古官道东行百余米,就与书院时尚的外墙不期而遇。

  “刚来葛宅时,这道近20米长的砖墙整体歪斜,摇摇欲坠。”葛宅村驻村设计师朱洪峰回忆,这排房子其实是靠着4间正房的后墙搭成的“披厦”,“第一次进屋时根本无法落脚,厨房、猪圈、厕所、柴房,各种杂物挤得满满当当,各种气味更是令人上头。”

  时光回溯百年,这幢房子原先也是书香盈室。1919年,《金陵春梦》第八集的作者葛世大就出生于此处。年轻时的葛世大弃学从军,赴重庆投考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担任要职,但他与中共党组织保持着联系。1948年,他弃家别子,到上海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并于1949年成功起义,为解放上海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世大担任上海市宝山区民革主委、文史委员。其时,《金陵春梦》作者唐人因病去世,第八集未能面世,上海文化出版社遂邀请他续写,出版后获得各方好评。

  经过一年时间的修缮,这座小小的院落终于蝶变成乡村书院,缕缕书香得续,脉脉此情也有了安放之处。它与隔墙的地理学家葛绥成故居以及活字印刷体验馆、葛巾体验馆,构成了“书香葛宅”最具象的实体。

  “葛宅人爱书,历史上的葛氏先人不仅读书而且印书。宋代曾任参知政事的先祖葛洪致仕后,就在自家书坊刻印二十四卷的《蟠室老人文集》,残本经张士达先生修复后,保存在南京市图书馆。”明建文四年(1402),东阳葛氏十七世孙葛兆云避祸迁至葛宅后,书坊也从城区葛宅园搬迁至此,重印了《蟠室老人文集》,以及清代地理学家葛铭的著作《寰瀛山水略》,还有历代家谱及葛氏家塾和村校的课本,等等。“自2023年建成活字印刷体验馆‘复活’葛宅刻书业后,我们就计划打造乡村书院,这是我们乡村建设的一个梦想。”葛煊炜说,外小捐赠的这批书籍,将极大地丰富村里孩子们的阅读资源,丰满葛宅“童学馆”的教学内容,还将温暖到村里的留守老人。书院将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除了接纳村民和游客阅读、交流、分享,还将举办系列读书活动,“读书会的分享主角,可以是名家名师,也可以是葛宅村民,让高端学术思想与通俗乡村故事同频共振,和谐交融。”

  书院里,广玉兰正傲然绽放,枇杷树正忙着结果,苔藓正在古老的砖块上悄无声息地留下绿痕。花香、果香、草香混合的味道,在院子里弥漫,慢慢地沾染上书页,一如农人走过春天的田野,花香沾染上衣角——这是泥土的味道,也是生长的味道。

  “生长就是拔节,就是伸展。葛宅厚实的文化底蕴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已经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我们将把葛宅视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把葛宅打造成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教育基地。”葛敏辉坦言,孩子们在葛宅参与乡村建设的经历,假以时日,必将转化为他们的品格,让他们有能力去温暖世界,改变世界,链接起更多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