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好进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20多天后,乙巳年正月十八,娘亲驾鹤西归,享年86岁。5个子女2个孙儿都在床前送终,走得很安详。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拿起手机向至亲报丧时,我的眼泪还是不受控地往外涌,喉咙如异物卡堵,吐字艰难。泪眼朦胧,关于娘亲的点滴记忆不断涌上心头。
娘亲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娘亲头发不长,见识不短。她的胸怀、她的格局、她的眼光,没有一样不让我们叹服的。我们姐弟5人,绝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那是个物质匮乏、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年代,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节育措施。1971年,我出生后不久,娘亲主动前往南马医院,做了绝育手术,这也是全村的第一例。面对同村妇女“你不怕死吗”的询问,娘亲答:再生,怕养不起了。
我家是典型的慈父严母家庭,养育5个子女,是娘亲的头等大事。她总是做到一碗水端平,从不厚此薄彼,哪怕是一个馒头,都是分着吃。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们犯了错,娘亲只会口头批评,训诫教育。一旦挑战了她的底线,她的“斤两头”就上来了:家法伺候!上至大姐,下至我,几乎每个人都尝到过棍棒的滋味。作为家里的“搭底”,仗着爸爸的疼爱和哥姐的庇护,小时候我即便不是个“魔童”,也大抵是个“熊孩子”,经常惹事,娘亲的鸡蛋赔了一双又一双,好话陪了一筐又一筐。自然,我挨过的棍棒也是最多的。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深冬,娘亲手持榔头,让我自个儿脱光衣服滚出家门。面对高高举起的榔头,年少的我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一件一件脱掉衣服,赤身裸体走到了门外厚厚的雪地上,随后被三叔抱进了他家。惹娘亲暴怒的原因早已忘记,我只记得,这是最后一次挨她的“揍”。长大后,我没有因此而怨恨,相反,内心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有个这样的娘亲,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
娘亲只上过一周的学,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11岁那年,爸爸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42岁的娘亲身上。4个孩子还在求学,同村的老外婆需要赡养,5亩多的稻田刚分到户,亲朋好友劝娘亲重组家庭,她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娘亲带着大姐,早出晚归干农活;读书的四姐弟,则各有分工,利用节假日加工手工草席;为增加收入,家里还养起了母猪,产仔卖钱。“以前大姐成绩好不让读,现在只要会读,再苦再难,我也供你们继续读书。”娘亲对我们的学业尤为看重。对学习成绩一向顶呱呱的哥哥和三姐,娘亲提出了更高要求:考上初中专,继续供养;考不上初中专,回家务农。彼时的初中专,招生比例远低于当下的985。哥哥和三姐回家时,默契配合,专心打草席;在校时,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学习。中考时,他们均放弃了上东阳中学的机会,分别填报了嘉兴卫校、金华卫校的志愿,先后跳出农门。二姐从小体弱多病,娘亲总是引导她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出路。在娘亲的激励和榜样的引领下,二姐和我迎头赶上,甩掉了“学渣”的帽子,先后考上了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
贫寒之家,培育一名大学生且不容易,我们一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4人先后跳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在邻近村引起了轰动。
娘亲以她的大智慧,帮助我们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娘亲一辈子要强。
“活着靠自己,死了靠黄泥”,这是娘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是外公外婆的长女,外婆先后生过10个孩子。在这样的大家庭,长女抵半子。娘亲是干农活的好手,平日里也只有她能跟外公坐在桌上一起喝酒。
为照顾我的外太婆,娘亲被外婆指婚,嫁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哥,也就是我爸。待到我出生后,一家人居住在两间旧房里,拥挤不堪。娘亲向村支书申请3间地基,村支书说两个儿子4间是需要的,娘亲觉得在理,不顾手头紧,毅然动工。地基坐落在山脚,光开山放炮就用了上百根雷管炸药。娘亲和父亲肩挑手扛,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夜以继日,历尽艰辛,终于建起了4间新房。那座围墙内种过葡萄、鸡爪梨,围墙外种过香泡树的小院,飘荡着我们这个大家庭40余载的欢声笑语。
分田到户后,哪怕是夏收大忙,娘亲也总是先顶着烈日出门,用镰刀放倒大片大片稻谷后,才让我们在点心时分出门帮忙。一个人能干的事,绝不麻烦第二个人;自家人能干的事,绝不求别人帮忙。娘亲的骨子里,印刻着“自强”二字。
娘亲待人热情大方。
待人接物,娘亲分寸感十足,既不失礼数,也不曲意逢迎。看到别人有困难,能帮则帮。
娘亲真心对待每位客人,无论是自家亲戚还是子女的同学,无论是第一次来的还是经常来的,凡是下午三四点到家,必定是要下厨烧点心的。炒索粉、擀面条、烤肉饼……二姐的几个同学,至今还记得娘亲烧的点心味道。
我上大学那会儿也偶尔有女同学来家里玩,无一例外,她们都领略过娘亲的厨艺。娘亲对我的爱人青睐有加,常在我耳边念叨。我和爱人最终组建家庭,也有她助攻的力量。
大学时每个寒假结束后,娘亲都会让我带上一“洋油箱”的农家冻米糖。她知道,我爱吃,我的一些同学更爱吃。
娘亲心灵手巧。
娘亲擅包灰汁粽。每到端午前夕,集豆灰、浸糯米、煮红豆、选猪肉……她就忙开了。肉粽、豆沙粽,以红黄绑线区分;煮、焖、捞,火候恰到分寸。娘亲包的粽子,棱角分明、比例匀称,不大不小,十分对我们的胃口。待我们陪她过完节,回程时,每个人都带回一袋两种口味的粽子。娘亲说,包粽子的手艺缘于小时候放牛的经历。放牛时无聊,她就地选材,摘取粽叶,以沙代米,以石代馅,包一个又一个“粽子”。久而久之,功力大涨。
娘亲烤的南马肉饼,深受好评,曾被家人创下过一顿吃6个的纪录。
遗憾的是,没有人能接过娘亲包粽子烤肉饼的技能衣钵。
娘亲能变废为宝,将一根根宽1厘米左右的包装带收集起来,巧手编织成菜篮子、垃圾篮、收纳筐,既耐看又实用。
三姐夫在织布厂上班时,给娘亲拿了不少纯棉的布。娘亲一裁一剪、一针一线,手工缝制了一批被套、枕套,就连用作床垫的棉絮,也给它们配上了棉外套。
娘亲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养育了5个子女,每一个都正直善良、勤劳能干、自强自立。在农村的大姐,有娘亲之风,颇受亲朋邻里敬重;在事业单位的4人,都是业务好手、工作骨干。每一个人都很孝顺,娘亲晚年从不为吃穿用度犯愁,犯愁的是该去哪家小住几天。而我们最自豪的,是拥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娘亲的人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娘亲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若世上真有天堂,凭娘亲这80多年的修行,我想她的灵魂必定能进入天堂。那里,绿草茵茵,仙气飘飘,四季如春;那里,没有疾苦,没有病痛,没有无奈;那里,有一众至亲在等候、在迎接,娘亲不会孤单寂寞,不会无依无靠。
人生就是一场场迎来送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人生只剩归途。呜呼!从今往后,我就是个没有娘亲的孩子了;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是个孩子了。
娘亲,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