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清白堂” 清白家风代代传 2024年12月25日  

  杨岩村地处马宅镇,全村现有农户389户、971人。根据《东阳百家姓》的记载,杨氏族人于元至大元年(1308)从义乌赤岸迁至马宅清溪,后裔分衍杨岩等地。杨岩村民世代耕读传家、勤俭淳朴,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村庄旁边有青岩、杨岩两座山,两山之间有条狭长、形似弄的山谷,因此,该村过去被叫作杨岩弄,后改称杨岩路,简称杨岩。

  驱车来到杨岩村,路边的两座土粮仓格外显眼。雪白的粮仓外墙上,记载着《杨震拒金》的典故。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身名门,他的祖先杨喜在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杨震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夫子杨伯起”之称。《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50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征召他做官,推荐他为“茂才”。后来,杨震被提拔为东莱太守。

  赴任途中,杨震经过昌邑县,彼时县令正是他过去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夜里,王密前来拜见他,从怀中捧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并称“暮夜无人知”。杨震断然拒绝并反问:“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听到这话,羞愧地离开了。这天晚上发生的“秘密事件”被引申出两个成语,一是暮夜无知,比喻暗中行贿;二是暮夜却金,形容为官清廉。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还记载杨震治家严谨:“性公廉,不受私谒。”他的子孙常吃素食,徒步出行,不乘马车,生活十分简朴。家族中的长辈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产业,杨震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袁义达曾表示:“杨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开创了杨姓‘清白传家’的家风,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继承了这一性格和品质。”

  《婺清溪杨氏宗谱》有记:“其裔孙仲章侨居岘山之阳,乃牖其居室曰清白堂。”杨震的后裔杨仲章于元代时侨居于岘山之南,曾将他的居室命名为“清白堂”,并请内翰陈元达以飞白体书写匾额,后请文人陈樵写了《清白堂记》。

  为弘扬祖先的美德,杨岩村的杨氏后裔也将村里的厅堂命名为“清白堂”,并悬挂匾额。在厅堂的内院墙壁上,仍留有“忠烈报国”“清白传家”等大字。时至今日,“清白堂”已经演变成了杨岩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冬日的暖阳下,老人们成群聚坐在堂前,聊着村里的家长里短,时光在这里缓缓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