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薪火传 2024年12月05日  

  延安是魂,陕西是根。

  在陕西,活跃着4万余东阳人,他们创办了320多家企业,经营规模超600亿元,在陕各类投资累计超1650亿元。

  “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红色基因的黄土地上,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阳人接受着长征精神的滋养,与我们‘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东阳人精神结合,不仅在各个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积极反哺革命圣地的发展。”在西安市浙江东阳商会会长、中天西北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赵向东带领下,商会发动在陕东阳人,助力当地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等。“陕西有陕甘宁、川陕两大革命老区,涉及66个县市区。2008年商会成立后,会员企业积极进驻革命老区投资创业,不仅带动了8万多人就业,更有力地改善了当地民生。”赵向东介绍,像中天西北集团在革命老区多个县市区投资建设超260亿元,其中汉中市洋县华阳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集团在此投资建设景区,助力当地文旅业发展及精准脱贫;还在渭南投资建设人民医院。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之际,中天集团出资送万场电影到革命老区和山区,得到了陕西省委和省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会员企业明丰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榆林市中心医院,投资40亿元建设“榆溪圣境”,投资100亿元在铜川市投建“大唐养生小镇”,等等。

  “我们多次组织会员去延安、吴起、梁家河、富平等革命老区,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百姓淳朴善良。通过艰苦奋斗,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这都是当地百姓发扬长征精神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西安东阳人联谊会党工委副书记赵和健幽默地说,商会会员及企业到老区,只是做了些“锦上添花”的工作,“比如开展‘杮子红了’‘西瓜甜了’‘土鸡肥了’‘苹果熟了’等公益助销活动,增加农民收入。”

  其实,在商会的努力下,在陕东阳人已为当地公益事业捐献钱物逾3000万元,资助了贫困学子800多人。中天集团更是从2011年起每年出资50万元资助当地百名困难学子。

  “看到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我们当年的付出也就值了。”陕西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高地,多位东阳人在此工作,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副总工艺师兼副总标准化师许湘君与其丈夫朱敏尔就为此奉献了青春。当年,家住城区的许湘君考上昆明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前夕的一次展览改变了她的就业选择,从此来到陕西,在秦岭大山里一待就是数年,为火箭研制发动机。“一星期只能吃上两顿米饭,其他顿顿吃馒头、面条。”许湘君回忆,每次食堂卖米饭的时候,她就会特意多买点,下一顿就做炒饭,配着酱油汤。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连酱油都是奢侈品,只能托同事出差北京时购买酱油膏。住宿和办公都在工棚里,用计算尺计算,所有设计图纸都是趴在桌上手绘而成。条件受限加上试验充满危险性,航天前辈们把火箭动力试验系统建在山上的一座公厕里,在此完成了某型号火箭的发动机。最让她难以释怀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泥石流频发,她亲眼目睹一位同事被泥石流吞噬,每每想起就流泪不止……“当年长征路上,红军每天都遭受数十架敌机追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研制的火箭有幸被命名为长征,就是激励我们要持续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发展中国航天工业,摆脱挨打局面。数十年来,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时,老同志都会告诉我,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里。”红军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许湘君挺过了无数难关,在科研攻关路上开拓进取,参与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系列航天重器动力系统的研发制作,“正是一代代航天人弘扬长征精神,推举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了伟大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基石。我们从事航天事业,就是对长征精神的践行。”老家在六石街道的吴大云曾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43研究所副所长,在他看来,长征精神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攀登高峰的航天精神本质一致,“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航天事业独立自主,始终百折不挠。东阳人吃梅干菜穿土布衫,特别能吃苦,因此总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吴大云坦言,正是在长征精神和东阳人文精神激励下,他捱过了秦岭山区的科研岁月,为中国走向航天强国尽到了绵薄之力。眼下他正在寻求与家乡的合作,尽其所能回馈桑梓。而以检测与控制领域为研究方向的楼顺天,已与东磁、联宜电机等家乡企业开展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常怀长征之志,永保长征姿态。新时代的长征路,每个胜利的落脚点,都是更大胜利的出发点,激励无数人以坚持不懈的奋斗,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西安市浙江东阳商会会长、中天西北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赵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