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包括上槐、下槐、桐川在内的岘山以南区域,被称为槐堂乡(六十三都乡),后划入岘南乡,横店站所处位置就属于岘南乡。
葛洪亮告诉记者,横店站所在的东侧地块,曾有一座初建于梁大同元年(535)的古寺——灵岳寺。资料显示,灵岳寺东临岑山头、南望廿里牌、西接桉前、后枕和尚山,由葛、吴、厉、方、胡5姓族人捐款赠田共同修建。其占地约15亩,坐南朝北,藏经阁、武器库、粮食库等应有尽有,兴盛时有100多名僧人,其中有不少武僧,曾有“东阳出南门第一寺”之称,20世纪40代因年久失修倒坍。
《中共东阳党史》第一卷记载,1939年2月,中共东阳县委派宣传部长陈琼到槐堂地区,以灵岳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活动。灵岳小学的名字来源于灵岳寺,当时这所学校已搬入下槐的宗祠内,但创立之初设在灵岳寺内。灵岳寺的寺田一度被豪绅侵占,上槐人厉林虎为此联合一批进步青年发起斗争,成功夺回寺产,将其用于教育,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地方读书。
陈琼来到灵岳小学后,创办了《灵岳周刊》等,宣传抗日主张。又在厉林虎的配合下,在上槐厉氏宗祠内办起民校,教村民识字,通过这种方式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并吸收先进分子入党。
1939年8月,党组织又派城区区委书记卢福星、委员蔡凯到桐川和岭下的小学任教,从事党的地下活动。9月,陈琼和卢福星等人利用国民党东阳县政府要改进农历八月十三迎胡公习俗的机会,发动槐堂区党员群众组成“新三十六行”抗日宣传队。宣传队分成5支队伍:生产队,工人扛着斧头,农民扛着锄头、犁耙等工具,表示工农群众积极生产、支持抗日;战斗队,战士肩背刀枪,手持绳索,捆绑“日军”“汉奸”“卖国贼”游街示众;救护队,民工抬着担架,医生背着有红十字标志的药箱,表示上前线抢救伤员;歌咏队,一路唱着抗日歌曲和以表彰抗日将士、讽刺汉奸投降派为主要内容的“莲花落”;出丧队,抬着一口纸糊的大黑漆棺材,棺材顶部伸出一只贪婪的手,紧握一枚大铜钱,讽刺国难当头仍不忘敛财的剥削阶级。农历八月十三这天,浩浩荡荡的抗日宣传队从槐堂出发,前往上卢社姆殿参加庙会后,经山头杜、湶塘、上卢、麻车埠、城内、卢宅、和堂,再回到槐堂,行程达40余里,围观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新三十六行”抗日宣传结束后,陈琼在灵岳寺召集六七个先进分子,通过“歃血为盟”的方式组建 “兄弟会”。不久后,担任槐堂区委组织委员的蒋拥瑜也在槐堂区成立“姐妹会”,作为革命活动的外围组织。
1939年冬,槐堂区委以南午岭下各妇女民校学生为主,吸收灵岳小学、后赵小学的师生,组建了抗日话剧团,蒋拥瑜担任团长。话剧团排练了《抗日锄奸》《送郎参军》等抗日剧目,在各村公演。
发生在岘南的红色故事还有许多:1940年春,槐堂地区开展反对地主劣绅囤积居奇的粮食平粜斗争;1942年,陈琼在槐堂成立岘南独立分队,后改为湖溪区抗日自卫大队特务排,后赵人周昌松任排长,这支队伍曾袭击日军东岘峰炮台,毙炮台长黑田二郎……
回望历史,先辈们为了拼一个光明的未来不懈奋斗;如今,未来已来,一趟趟高铁列车日日穿梭于此,连接过去与未来,为这片红色热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