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槐 “名”记祖训 2024年11月13日  

  下槐自然村位于上槐自然村的东边,村民多姓葛。清朝中期,葛姓村民建祠祭祖,为祠堂起名“雅怀堂”,村庄因此得名,后因东阳话谐音讹作下槐堂。村民葛彰元告诉记者,“雅”“怀”二字蕴含葛氏先人对后辈的嘱托,“‘雅’是希望村民待人和气,有容人的雅量;‘怀’是教育子孙常怀先祖,不忘家族之根。”

  这就不得不提该村葛氏家族的由来,唐朝末年,葛氏一族由丹阳迁入吴宁里仁坊,该地处泮水之南,遂以泮南为族名。到了北宋末年,葛氏族人开始寻找新的居住地。一个叫葛询的人翻过岘山,来到雅怀堂定居,他的兄弟则分别迁往双牌(廿里牌)、桉前、葛宅等地。

  前往磐安的古道穿村而过。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古道宽约3米,旧时人来车往,好不热闹。村里的孩子们常常坐在古道边的石阶上观察行人,运气好时能看到高大的骏马飞驰而过。

  南宋文学家、宁波鄞县人楼钥曾途经下槐,住了一夜。南宋乾道五年(1169)十月,楼钥奉召由温州赴临安,途经东阳。其《北行日录》写道:“二十三日乙巳晴。行二十里,饭杨溪(今南马与横店间)。仁甫由新塘路往四明,分袂于此。田间行久之,犹能相望。将入山,举手一揖而别。四十里,宿横塘(即下槐)暮岭间张家店。途中,惟售溪坊酒颇佳,然比之黄碧(今缙云县壶镇)味不及,而价又三倍。深夜,微雨即霁。二十四日丙午晴。行十余里入东阳县。”楼钥的诗《东阳遇雨》应是描述这趟旅程:“万壑千岩已饱看,更寻佳处为开颜。无端早上一番雨,遮尽东阳县里山。”

  村里的古建筑首推“七份头”。“七份头”连宇接栋,由两套十三间头加一套廿四间头组成,过去雨天行走其间也不会湿鞋。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加上考究的雕花装饰,不难推断出原主人财力雄厚。槐堂村党支部书记葛洪亮证实了这一点:“‘七份头’的祖上是做火腿生意发家的。”建筑内搁栅两边密密麻麻的木钉便是当年用来悬挂火腿的。可惜的是,因风雨侵蚀,“七份头”如今已成危房。

  在“七份头”的附近,有一栋名为“一乐堂”的十三间头建筑,其保存状况比“七份头”要好。据说其建造者请了当时东阳最好的木雕师傅施艺,因此堂内的牛腿、琴枋、雀替、隔扇窗绦环板雕得异常精美。南边的院墙上绘有三国故事,画中人物的红衣颜色历经一百多年风吹日晒仍未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