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日清晨,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金黄的稻田上,一株株饱满的稻穗低垂下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六石街道白溪江共享田园在丰收季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农夫”——来自巍山镇中心小学、江北中心小学、江北第二小学和江北初级中学的学生们。
作为生产、研学、观光于一体的水稻种植基地,白溪江共享田园从10月初便开始承接秋季研学实践教育团队,4日人流量更是高达2500人。行走在农田间,欢笑声在空气中四处跳跃,各个年级的学生们有序排着队,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兴奋地与身边同伴交流所见所闻,脸上洋溢着对田园的好奇与向往。在教官和农夫的引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走进了稻田,正式开启收获稻谷的初体验。
“割稻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带队教官边示范边讲解,“要找准稻穗的根部,轻轻一挥,就能割下一把稻谷。”学生们弯下腰,右手紧握镰刀,左手轻轻拂过稻穗,尽管动作稍显笨拙,眼神中却闪烁着满满的认真和谨慎。
“我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水稻,从没想过收割会这么辛苦。”初二学生陈雅娴感慨地说,“这次体验让我更理解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陈雅娴在谷桶边缘不住拍打着刚收获的水稻,看着金黄的稻谷从稻穗上纷纷脱落,脸上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除了割稻谷,学生们还尝试了采甘蔗,体验不同的农耕乐趣。他们走进甘蔗田,挑选着粗壮甘甜的甘蔗,了解甘蔗的种植和收割过程。在蔗林中,学生们围成一圈,低头细数着手中甘蔗的节数,仔细观察着绿皮甘蔗与红皮甘蔗的细微差别,从色泽到口感,都成了他们热烈讨论的话题。“我们现在更加了解传统农业的劳作方式,也对自然有了更多体会和感受。”学生任煜亮说道。
“劳动在孩子的人生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要亲身实践过,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付出和收获、学会珍惜和节约。”巍山镇中心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陈凯雯表示,“孩子更需要和大自然接触,童年的快乐不只有游乐园和电子设备。”
陈凯雯进一步解释说,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被网络影响,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生活,让脚踏实地的“地”变成泛着稻香的泥土而非水泥。“他们见到土地里飞舞的昆虫也会觉得新奇和开心,要让孩子真正变成孩子。”
本版文/图 记者 韦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