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市经信局作为统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将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立足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对标对表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认真做好工业现状分析,梳理问题短板,谋深谋实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东阳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东阳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支撑有力。我市现有主板上市工业企业7家,数量列金华第1;新纳科技、微度医疗、野风药业、花园新能源、恒成硬质等正在培育上市。横店东磁获评全省首批雄鹰企业(金华唯一),普洛药业列入省雄鹰计划培育企业;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隐形冠军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8家。
(二)发展质效逐步提升。工业经济科技含量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始终占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水平1.0覆盖率达100%;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梯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7%,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0.9%,均列金华第1;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三)发展态势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1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60亿元;制造业投资完成近67.5亿元。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列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我市入选全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市;获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1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争取省级资金及项目数量均列金华第1。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平台不强。新材料“万亩千亿”等平台作为我市工业发展主阵地,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平台能级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二)产业层次不高。我市传统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终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
(三)数字生态仍显薄弱。数字化人才支撑不足,本地化研发力量不强。在东数字化服务商不多,企业对数字化改造认知不高,数字化改造的意愿不够强烈。
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很多改革任务与经信工作职能密切相关,下一步,市经信局将坚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吃透改革要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顺利实现到2026年“工业短板拉长有新突破,规上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的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东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招大引强育产业。以“3+2”高能级产业平台为载体,紧盯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和通用航空等领域,招引更多高效益、创新型、战略性、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加快7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优化服务强支撑。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新招企业与存量企业并重,加大对制造业招引项目和本地新上项目服务力度,每年实施工业重点项目60个以上。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入实施“三未”制造业项目攻坚行动,着力破解建设难题,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见效。
(二)多措并举提升工业发展质效。一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抓住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一关键,加快提升规上工业亩均效益。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持续开展低效工业企业、低散乱企业整治,全年整治低效工业企业400家、5000亩以上。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构建现代化工业制造体系。二是深化企业梯队培育。深入实施“小升规”“雏鹰行动”“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落实千亿工业扶持政策,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加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配套、资金融通等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拳头产品,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
(三)聚焦聚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一是持续壮大数字产业能级。巩固磁性材料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壮大能源电子、智能产品(终端)、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元宇宙、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构建“轻量级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企业智造升级路径,实施一批示范标杆项目,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样本市,推动实现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到2027年,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8家以上,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8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