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淳和真桃源 2024年09月25日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最让人向往的是那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在战乱频仍之际,这里俨然是古人的理想家园。

  那么,历史上的高城是否也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般祥和康乐、自由自在?从家谱的记载来看,还真是。

  一族之规最能体现家族的精神面貌。高城吴氏讲究礼法,要求为父母者必须注重个人形象,以诚驭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要有明察之意,容人之量,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子女不能欺瞒怠慢父母,当尽温情,晨昏定省,父母如有过失,子女当学圣经,劝谏父母。这个家族非常重视妇女的作用,认为家族是否和睦,妇女是关键因素,因此男女婚姻,“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即要选择家教良好的女性,不能因为贪图富贵而亏择配之义,更不能索取大数额的聘金或者嫁妆。

  孝道被高城吴氏视为礼法核心。明万历年间邑侯张尔嘉首次到访高城时,在花间发现一座小庙,经了解,此庙系外厅吴氏的朝元、朝宰兄弟为祭祀先人而建。张尔嘉心中大喜,“以东俗之斗风竞讼,施由亲始之先后,有司苦于闭阁思过而不得其端”,当时东阳民间讼论纷繁,多由亲族内部矛盾引起,当政者非常头疼,吴氏兄弟的做法令张尔嘉大为赞赏,欣然为之题写碑记即《一峰厚德堂碑记》。一峰即吴朝元、吴朝宰的父亲吴榜。吴朝元号仰峰,吴朝宰号少峰,是当地知名的孝子。吴朝宰侍亲至孝,母亲葛氏生病,他亲侍汤药,葛氏去世后,他守墓于侧,每次祭奠必哭泣不止。未过几年,父亲吴榜也生病,他遍求名医,即使是百里之外,他也每日往返更改药方,从无怨言。父亲病重,医家告诉他已回天无力,何必还要医治,他说宁可让父亲喝药而逝,也不忍心坐以待毙。父亲去世后,他又守灵一年,食宿皆在灵柩之旁。父亲下葬后,他在墓旁结庐守墓三年,就连盗贼也不敢惊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朝宰获朝廷奖励,许弘纲为其撰写《纯孝膺奖叙》;次年,礼部主事、东阳雅溪卢氏卢洪春为其撰《庐墓图叙》,卢氏昆仲竞相为庐墓图作诗。吴朝宰后被荐入乡贤祠享受香火。

  吴朝元、朝宰兄弟的父母吴榜和葛氏热衷勤工助学,曾立助读之田二百秤,收入用于资助族中子弟。朝元、朝宰兄弟在父母去世后建造厚德堂以祭祀,又扩展学田,陶奭龄闻悉此事后,欣然为之撰著《一峰学田记》。

  根据高城吴氏家规,吴氏子孙凡8岁就要入学受教,族中聘请为人严肃、精于句读者为师。16岁毕业后又聘名师教授文章,20岁时如果学业无成,则令其在村治家理财,如果学问有进,则鼓励继续深造,家贫者皆由族中公常予以资助。凡入泮或考中者,均给予高额奖励;子弟若赴省参加秋闱,族中也先发给乡试钱,赴京参加春闱则发会试钱。民国时期,科举废止,但族中子弟只要获得初中及以上学历甚至出国留学,无论是官立还是私立学校,均奖励一定数额的大洋,因此历年来子弟多学业有成。

  人间理想家园,一旦面临外敌入侵,也会被打破宁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志士陈琼等人常常翻越和尚顶岗,从槐堂进入高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吴大宗祠就是他们的活动据点之一。如今,立于桃源洞之上的和尚顶岗,可以看到高铁新城。村西的新39省道,早已打开了高城快速链接外界的通道。昔日的避世桃源,已是世事如棋局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