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集权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一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追求也造成了贫富差距、城乡二元化、社会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改革,不惧矛盾的漩涡,直面问题的症结,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险隘。时至今日,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体制机制改革都表明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重视公众最关心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问题,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才能让公众感知深化改革的目标意义,在全社会凝聚起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动力,切实保障改革取得实效。
一、民生稳定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世界银行2007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指的是不少中等收入经济体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原有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矛盾显露,原有发展优势渐渐消失,导致国家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还会伴随着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社会问题。习近平表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改革开放46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我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来说,要想获得发展,稳定至关重要,而稳定是以坚实的民生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保障社会稳定是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民生问题可以倒逼改革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往改革经验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往往被简单粗暴地执行为“以GDP论英雄”,导致公众最关心的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马克思认为,民生需求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深层动力,满足公众的民生需求是开展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公众对民生的诉求随着时代变化也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改善,对体现社会公平涵义的民生需求不断提高,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的体现。要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势必要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蛋糕而遭到阻碍,这就必须依靠坚定的政治力量保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要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藩篱,协调各类群体在深化改革中的利益博弈,以民生问题为导向来设计改革方案。
三、在民生问题上寻找改革发力点
不同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人的“异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会滋生社会民生心态问题,媒体的传播会放大民生不公平的现象,形成对立社会心理现象,这些都是深化改革的阻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应该着眼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寻找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发力点,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如将新生就业问题考虑进去,系统化思考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公平供给问题上完善发展服务业等。
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所导致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这包括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共性问题,也包括基于我国国情产生的个性问题。民生问题关系人民最敏感的“神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民生导向,民生问题可否妥善解决会直接影响社会各群体对改革理念的认同和对改革工作的参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改善民生、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化思考,在民生问题上寻找经济增长点,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作者为中共东阳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