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富有需要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部分基层群众仍难以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其均衡性和可及性还有待提高。针对补齐基层优质文化服务供给这个短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一、“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要意义
基层地区往往在文化资源的获取和享有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基层群众可能难以接触到丰富多样、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建立直达基层的机制能够打破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确保文化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首先,从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这一机制有助于让更多的基层民众受益于优质文化。无论是图书、影视作品、艺术展览,还是各类文化讲座和培训,都能够通过直接有效的渠道传递到基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其次,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来说,直达基层机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基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渠道,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通过优质文化资源的直达,可以激发基层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再次,从助推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优质文化资源的直达有助于推动基层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可以为基层创造更多的文化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后,这一机制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提升。共同的文化体验和交流能够增进基层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能够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是促进文化公平、推动文化繁荣、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着力方向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重点是推动工作重心下沉、优质资源下移。因此要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着重发力,加强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首先要打造专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基层文化工作者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以多种形式开展调研访谈,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步推动建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机制,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专岗专职,杜绝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情况,将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邀请文化领域的各类专家学者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进行指导,以社会合力来提升其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专业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是持续优化基层文化空间。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如建设乡村图书馆、便民文化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文化阵地,接受文化熏陶。创新文化空间模式,通过各级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拓展微型图书馆、乡村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公共文化空间,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通过打造品质文化生活圈,提高基层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便捷性。最后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给其所需,不能给其所有,要以基层文化需求为导向。因此要建立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菜单式”服务,探索开展“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行集中高效的配送与运营,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将文化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
三、“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浙江探索
当前浙江的文化建设虽然居于全国前列,但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基层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欠缺也一直是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为探索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直通,进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均等,浙江从今年4月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文化特派员制度。
文化特派员是党委宣传部门会同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具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个人。文化特派员的任务包括政策宣传教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产业帮扶、文化人才培养与指导。文化特派员中的“特”是指文化特派员要聚焦宣传文化工作这一主责主业,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开展N项工作任务。浙江通过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把高品质文化送到农村基层“最后一公里”,这一制度有利于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特派员作为一种特殊的“催化剂”,有望把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城乡实现共同富裕。
提及文化特派员,极易让人联想到浙江已推行超20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过去20多年,我省有3.9万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奔赴山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逾百万次、培训农民1300多万人次,推动农民增收超63亿元、企业增效超45亿元……科技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可以说,文化特派员是浙江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又一制度创新,是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对自身发展经验的创造性转化。今年,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文化特派员也可被视作破解农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之举,是宣传文化战线以“大人才观”推进“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对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先行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对如何实现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具体解答。这一机制既解决了文化资源质量“好不好”的问题,又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的路径与方向,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补齐基层优质文化服务供给短板,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为中共东阳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