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带着贬义,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抠字眼的行为,但《咬文嚼字》创刊人郝铭鉴将其视作一种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对母语的敬畏。“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哪里有语言文字差错,哪里就有这只“语林啄木鸟”的身影。
多年前,东阳中学语文老师吴伟伟见到这本杂志,一下子被其吸引。随着阅读时日渐久,他从读者转身成为作者,加入为众多书籍、刊物挑错的队伍。
吴伟伟从小爱看书,尤爱文史类书籍。2002年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东中执教语文,至今已有22年,可以说一直都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过去,字音字形题是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道菜”,考查学生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近两年浙江高考语文“回归”全国卷(新课标Ⅰ卷)后,虽然不再考字音字形,但成语填空、修改语病、词语辨析等题型仍旧被保留下来。因此,“咬文嚼字”向来是学生的必修之技,也是高中语文老师的傍身之技。“专业对口”的《咬文嚼字》成为不少高中语文老师的案头刊物,吴伟伟也不例外。
订阅这本刊物多年,一个想法逐渐在吴伟伟心里冒头,“看到别人的投稿被刊登,我也想试试,看看自己的水平究竟如何,能不能被认可。”他将平时看书时留意到的差错写成文章投稿,不过最终石沉大海。
对此,吴伟伟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行规,没有附上所挑差错的图片。想来,专职纠错的《咬文嚼字》编校严格,缺乏来源、根据的稿件“疑罪从有”。于是,他补上了书中“硬伤”的照片重新投稿,这篇以《祖孙焉能成父子》为题的文章后来被收录在《咬文嚼字》2020年第8期中。
在这篇文章中,吴伟伟挑错的对象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皇帝的名字》(2012年5月第一版)。在该书第19-20页,吴伟伟发现一小段话中有两处差错:一是搞错了唐玄宗与唐代宗的关系,二人应是祖孙而非父子;二是将《唐语林校证》与《唐语林》混为一谈。“咬”差错固然是该文的主要目的,但吴伟伟的“破案”过程才是阅读乐趣所在。他首先拎出了读者需厘清关系的3个人物——唐玄宗、唐代宗、虫娘(寿安公主),并结合《新唐书》《旧唐书》《诗经》等书中的记载,推理出3人的关系,分析作者犯错的原因,并将相关故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知识含量丰富,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很多时候,人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以建立一部分自信。”吴伟伟说。文章顺利刊出,被他视为来自权威刊物的肯定,“既然能够登出一篇,为什么不再写写,登出两篇呢?”于是,从2020年到2024年,他持续向《咬文嚼字》投稿,至今已有19篇文章被刊发。特别是后面两年,他的作品呈“井喷”态势,并且屡投屡中,共发表了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