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后,叶向荣加盟巨化集团,并出任浙江师范大学化学材料学院教授。
十年来,叶向荣不参加会议,不作报告,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耕耘在电子化工材料领域。其时,国内电子化工领域有几种材料处于空白状态,完全依赖进口;有几种材料还没实现产业化,已经实现量产的材料又只能用于低端制造。
讨论、推算、试验、调整、再试验,在巨化集团的实验室里,叶向荣带领团队默默攻关,开展超高纯电子气体分离与提纯技术的研究、微纳电子制造关键原材料生产技术开发。经过十年时间的努力,他的团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产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平日里,叶向荣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三在企业,周四周五或周末在学校。加班熬夜成了他的常态,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但他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只要对我的工作有帮助,对整个项目有帮助,我不怕累。怕就怕耗费了很多精力后还是一无所成,那时整个人就会觉得疲惫。”
在实验室里,叶向荣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技术人员,坚持自己动手做实验,成功了之后才会告诉学生或者团队工程师。他要求团队成员每天总结工作情况,不论结果好坏,但要实事求是。“做科研最常见的就是失败,失败几率高达90%以上。成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当中累积起来的,而且很多时候会有偶然发现,比如本来是冲着解决A问题而去,实验过程中却解决了B问题。”有一回,叶向荣在实验室听到一位技术人员抱怨烧杯特别难洗,老洗不干净,他就让人拿来看看。这一看却“看”出了新材料——烧杯上的污渍像油墨一般,黑乎乎的,的确难以清洗。这会不会是产生了某种新材料?于是,叶向荣和技术人员重新做了一遍实验,得到了一样的结果。循着这一蛛丝马迹,他找到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技术的新的碳材料,并找到了这种碳材料制备的解决方案。
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十年来,叶向荣与妻子分居两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但他并不后悔:“过去,这些关键材料控制在人家手里,人家随时可以断供。现在这几种材料均实现了国产化,我的付出非常值。”
眼下,叶向荣正专注于电子化工材料的研发。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光伏产业,还有新能源领域。这两年,他又把一部分时间花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上,争取实现电化学储能高端材料的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