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棚杨的父亲李承伟是个老厨师,今年56岁,做乡厨已有30来年。李棚杨出生于1993年,从小生活在氤氲着柴烟与食物香气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对烹饪的兴趣日益渐浓,七八岁时便能烧得一桌好菜。2011年,他从东阳市汽车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应征入伍,服役于上海某陆军部队,5年后退伍回东,接过父亲手中的铲子和勺,从一名军人正式转变为一名乡厨。
儿子挑大梁后,李承伟退居二线,化身儿子的“助理”,平时帮着买买菜,做点小食,干些端盘送菜等杂活。“赶上好日子,不少人家找上门来,儿子忙活不过来,只能我去帮他们烧。”李承伟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活也干得少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键时刻还得靠他,“这样也能多赚点钱!”
李承伟的妻子陈小英是家中的“统筹”,主要负责接订单、排菜单、筹备人员等工作,平时忙起来也没边儿,常常手写菜单到半夜。
值得一提的是,儿媳妇杜梦婷也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没多久就与李棚杨相识成婚,先后生下两个儿子。“现在大儿子5岁,小儿子3岁,正是闹腾的时候,平时下班回家就得照顾孩子,也帮不上他们的忙,但算账管钱我还是很擅长的。”杜梦婷笑着说道。
一家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现在做起来比以前简单多了,免掉了很多流程,也少了很多规矩。”李承伟感慨道,以前摆宴席,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是挨家挨户、东拼西凑借来的,前来帮忙的人也都是邻里乡亲,而现在他们都提供一条龙服务,东家只需要提供场地,选取菜品,然后“坐享其成”即可。李棚杨坦言,自己干这一行已经7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独属于东阳的乡宴民俗正在慢慢消失。“各村的习俗不同,乡宴吃什么、怎么吃、什么不能吃等等都有讲究。像以前办白事不能吃肉,还必须有豆腐,现在很多地方都不讲究这些了。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民间风俗,都已被大家渐渐淡忘了,很多人觉得乡宴内容都差不多,挺可惜的。”
脱下军装系上围裙,子承父业的背后却是文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