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文
天凉好个秋!
一夜连绵雨,打落一树桂花。清晨,我沿着江滨行走,仍能闻到丝丝桂花香,东阳江上波光潋滟,让人心情愉悦,不禁引吭高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西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途中,遇上一老者带着播放机,跟着曲调唱着戏文:“苏三来到洪洞县……”
留心观察,晨练时引吭高歌的人还不少。
晚饭后的公园里,引吭高歌的也不乏其人。每次到博大公园夜跑,常可见到一位老者,站在树林间,声情并茂地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路过的熟人忍不住给他竖大拇指,也有人边走边跟着曲调哼唱。其间,有位女士还鼓励同行的丈夫:“不要压声,引吭高歌啊!”我闻言,笑出声来。
引吭高歌是动物本能,虎啸鹿鸣狼嚎鸡啼,还有蛙叫蝈蝈声,等等。人,作为高等动物,这种能力也是与生俱来。自打娘胎出来,第一声啼哭就是第一次引吭高歌。婴儿期,听着摇篮曲入眠,民间音乐润物无声般入耳入心。上幼儿园了,漂亮的幼师教唱儿歌,这是唱歌的入门。
我是农家孩子,小时候没机会上幼儿园,但村里大会堂常有样板戏汇演,从《红灯记》到《沙家浜》,里面的经典歌词也能唱上几句,尽管不知其中深意,但是夜晚跟小伙伴们在柴堆、稻草蓬玩捉迷藏时,我常常引吭高歌给自己壮胆。
上学了,村小学校居然有一把坐弹的风琴,音乐课每周都有一节,期末还要考试,所以,小伙伴都能张口“红星闪闪放光彩……党的光辉照万代。”
读高中时,校园歌曲风靡。晚饭后漫步校园,同学们随口都会来一段《外婆的澎湖湾》。
真正能称之为“引吭高歌”的,还是参军入伍后。在新兵集训点,武警中队长多才多艺,歌声洪亮,除了组织全中队官兵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他教我们唱的第一首歌是《战友之歌》:“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每次打靶归来,也是“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新兵集训基本上每周会操一次,点评后就是拉歌阶段,全中队官兵大声齐喊:“一队士气高,别喊空口号。众人想听歌,甩开大嗓门。二队小姐妹,弱不经风雨。东风吹,战鼓擂,要拉歌,谁怕谁! 三队真不爽啊,唱歌唱不响啊,不唱不勉强啊,不如去站岗啊!让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活像一个大姑娘 ……”歌声、笑声、掌声响彻云霄。
分配到一线中队后,引吭高歌的氛围就更浓了。吃饭时间到了,班长喊口令集体排队到食堂门口,全部到齐后,有时炊事员还没放好菜盘,值班的中队干部就两手一挥:“注意啦,大家先唱两首歌。”
军歌唱得多了,我在参加写作培训函授时也模仿着写歌词和诗歌、散文,还真的在报刊上发表了。至于有没有被作曲家看中,那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电视台播放《上海滩》连续剧,大家都喜欢唱这部剧的主题歌,尤其是《霍元甲》播映后,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更是唱出了那个时代血性男儿的报国之志:“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复员回乡,社会上逐渐多了卡拉OK歌厅,也曾应邀跟朋友去见识过,最爱唱《朋友》还有《爱拼才会赢》。
这些年,休息日去爬山,常能碰到一路引吭高歌的人,有的还是团队,带着乐器上山,有人伴奏,流行歌曲和婺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轮番着来。
不同的时代会流行不同的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精神风貌。如今,我引吭高歌最多的自然是《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唱吧!歌吧!唱出我们的爱!歌出我们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