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捕捉污水微颗粒物 2023年11月01日  

  1994年,王东升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环境工程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鸿霄,专门研究“让水中看不到的浑浊颗粒物变得能看到”。

  “我想一辈子就研究这个东西,说明它的机理,然后开发出相应的技术应用到实际中。”王东升说,水体颗粒物是个广泛的概念,体积从1纳米到1微米不等,有天然水体颗粒物,也有人工合成的污染物。

  王东升最先申请基金的项目是研究铝13的分型。因为一般水体颗粒物都带负电荷,负电荷同性相斥,颗粒物就聚集不起来。铝13带有7个正电荷,加入铝13制作的混凝剂之后,颗粒物就能凝结,使得它们被看见。王东升博士后的工作就是做纳米铝13的分离与提纯,研究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我们把混凝剂聚合铝里面最有效的成分叫作纳米铝13。纳米铝13发现已经很多年,但是我们尝试了各种制备法,还是没有找到真正接地气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工艺和方法。”王东升的导师汤鸿霄院士多年深耕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领域,从理论研究、品种开发、生产工艺到工程应用,形成了研究链,取得了居于国内外前列的成果。王东升对纳米铝13的研究,为新一代混凝剂药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然而王东升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还可以发展第三代药剂,也就是以纳米铝13的生产技术为基础,发展多功能的纳米混凝剂,使得水中细浊污染物形态含量达到70%以上。